|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其他综合 > 阅读信息
古今中外14种名人读书法,哪种适合你?
点击:  作者:综合网络    来源:思想史略  发布时间:2016-05-23 09:13:50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老舍“印象”读书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 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鲁迅“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 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巴金忆书法

 

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 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 下一点美好的东西。”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温故知新,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毛姆“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钱钟书笔记读书法

 

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知识之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

 

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知识之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