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刘云:大力培养专才型工程师有助于中国收获更多的工程师红利
点击:  作者:刘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1-23 10:44:08

 

以下为1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现场与接受表彰的工程师个人和团队

 

 

 

据新华社北京119日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意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激励动员广大工程师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致以热烈祝贺。

 

习近平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受表彰的个人和团队是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工程师的榜样。

 

习近平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主任蔡奇出席表彰大会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表彰大会并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与“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的极高“规格,充分表明了总书记和中央对“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总书记的这个重要指示与1968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参见笔者在13日昆仑策“盲目照搬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的恶果与建言”一文第五节相关论述)存在密切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关系,都同样重要。现在回过头来看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不得不佩服伟人教育思想的先进与超前之处,今天重温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不能仅局限于学习和借鉴,还必须重新落实“七二一指示”,必须坚决纠正高校盲目照搬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的错误倾向,重回毛主席早已指明的培养工程师的“金光大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机床厂为贯彻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而设立两年制磨床专业,培养的当然不是通晓十多种类型机床的“机床技术全才,而是在细分特色工科专业即磨床专业基础上,以“术业有专攻”方式培养只精通磨床技术的“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使之成为磨床这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这类似培养体操全能冠军难度大,而培养某个项目的体操单项冠军难度小。可在较短时间内以“速成”方式培养大批“一专一能”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他们的巨大数量也能成为中国一种巨大的国际竞争优势,还能给缺少经验的工科应届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收获更多的“工程师红利”。

 

一 “一专一能”RK“一专多能”

 

人类社会最大特点是专业化分工协作,在人类社会每个领域都是少数优秀的专业人士或称职者为全社会多数人服务。我们有科学家、律师、翻译、医生,还有工人、农民、导游……人类社会各类专业性的问题,都有专门的人来解决,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的一大特点。

 

在专业化分工协作情况下,如你擅长英语,那你就去当翻译,为社会提供翻译服务;如你擅长法律,那你就去当律师,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如你擅长于家电维修,那你就去当家电维修工,可以为社会提供家电维修服务……反过来,你不懂外语,可找翻译为你服务;你不懂医术,可找医生为你看病;你不懂法律,可找律师咨询法律事务……所以现代社会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精通英语、医术、法律、修理家电等。假如人类社会没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了病得靠自己医;在法庭上得自己给自己辩护;家电坏了得自己修……你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是个全才,然而全才是很少的,如要强迫自己或自己的下属成为一个全才,就会像一句四川谚语所说:“样样通、门门瘟(四川谚语,意为门门都懂一点却不精通)”。这样的全才恐怕什么也干不好。

 

尽管在中国各行业、各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实行专业化分工,问题是中国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普遍不够高,这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可能导致高端人才也干大量低端工作,这既加剧了高端人才的紧缺,也不利于中低端员工培养与成长。而国内也有自觉或不自觉采用“一专一能”专才型用人模式的成功先例,其经验值得借鉴。

 

二 科研模块的启示

 

许昌继电器集团(以下简称许继集团) 是我国继电保护装置研制、生产的龙头企业,过去许继集团在新产品研发中,采用小团队或个人负责新产品从头到尾各个环节的“一包到底”的全流程研发模式。由于继电保护装置涉及微机、软件、电子、电力等多门专业技术,如果研发人员没有专业化分工的高度细化,而是在研发中“一包到底”,那只能由高素质、高学历的一专多能的全才即博士才能胜任,硕士都不一定能胜任,本科生更不行。而这类博士属市场上稀缺人才,一个是招聘难,二个是要价高,三是“逃槽”严重。因为一位博士一旦“一包到底”完成某个新产品研发,只有他掌握了全套核心技术,他就会自我感觉身价大涨,急功近利心理和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甚嚣尘上,自立山头意识膨胀,马上就会成为被“猎头”的对象,一旦他跳槽,不仅会带走全套核心技术,导致企业技术流失与泄秘,而且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博士个人手中,博士逃槽导致企业在这方面技术积累的中断,企业要掌握相关技术得从头开始。

 

这种新产品、新技术由全才型博士“一包到底”的研发模式,根源来于小农经济时代缺乏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小批量作坊式生产方式,为此,许继集团借鉴IBM和微软研发模式,引入集中产品研发模式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其特点是在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基础上对研发流程进行分解和细化。具体做法是将整个新产品研发流程分解为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和量产6个阶段,尔后再将6个阶段的每个阶段再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科研模块,科研模块相当于研发中某个小的环节或阶段,每个科研模块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这样,科研难度较之过去全流程“一包到底”的模式就大大降低了,人才进入“门槛”也降低了,过去“一包到底”模式下非博士不可的科研可更多由硕士生乃至本科生承担。

 

科研模块的科研难度也是有区别的,最难的科研模块可由全才型博士承担,难度中等的科研模块可由硕士承担,难度一般的科研模块可由本科生承担,本科生科研工作性质是“一专一能”,即从事某个难度一般的细分领域的科研模块工作。大量硕士生、本科生参与科研,也就意味着博士可不再承担难度一般的科研工作,可改由硕士生、本科生承担,博士可专心从事最难的科研模块,这意味着可充分发挥博士的作用,现在的一个博士可顶过去几个博士的作用。即使某个最难的科研模块博士缺位(招不到或跳槽),企业可马上组成由几位硕士及本科生组成的小团队来替代博士,那么博士的严重短缺将不再是制约科研的障碍。而硕士生、本科生招聘的相对容易,这就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地科研人才。这样企业形成一个少数博士居上、一定数量硕士居中、多数本科生居下的金字塔型研发人才团队,形成一种以高(博士)带低(硕士、本科生)的研发模式。

 

科研模块的科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种“一包到底”的方式,但这种“一包到底”既可以是个人(如博士),也可以是若个硕士及本科生组成的小团体。只是“包”范围大大缩小,仅限于某个科研模块所涉及的细分领域,如掌握该模块技术的博士跳槽,他不能像过去那样带走整套核心技术,他只能带走他所研究的某个单一模块的技术,而靠单一模块技术,在技术上无法成龙配套,无论跳槽到那个单位,都难于投入生产和应用,这对博士跳槽也是种制约。即使博士跳槽了,受影响的也仅是他所负责科研模块,而不是整个科研项目,企业还可马上找几位硕士及本科生组成的小团队来替代博士,整个科研工作可照常进行。

 

2011年,作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龙头企业的奇瑞开始着手对汽车研发体系的调整,在汽车研发上采取矩阵式结构,由以往几十个人负责一辆车的“一包到底”研发模式转型为2000—3000人协同研发的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将技术研究得更透,产品做得更好。奇瑞的做法与许继电气科研模块有一曲同工之妙。

 

三 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专业化技术团队启示

 

下图为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用30多年时间将自己打造成为全球一流的高端叶片供应商。其成功奥秘之一是根据叶片的类型不同,对过去大而全的叶片技术团队进行专业化拆分,成立了若干个分工明确的专业化叶片技术团队。例如负责发电汽轮机大叶片的技术团队,专门研究大叶片开发和完善,提高工艺质量;负责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团队,集中力量解决钛合金锻造、材料变形、表面硬化层的处理等技术问题;方钢叶片的技术团队负责打造方钢工艺中的技术问题。技术团队的专业化分工,使得该公司在各类叶片细分领域都拥有了业内领先的专业化叶片技术团队,每个专业化叶片技术团队只主攻某一类叶片研发与生产,这就能以“一专一能”方式,把所在细分领域的叶片技术吃透,做到“术业有专攻

 

从技术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在叶片技术团队进行专业化分工细分之前,叶片技术团队是大而全的技术团队,得负责所有类型叶片的研发与制造。相应的技术人才也是按大而全或者全才模式培养,技术人员得通晓所有类型叶片研发、设计与制造,由于“门槛”过高,导至技术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从本科生成长成一个合格工程师,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多年,无法满足企业对.术人才的急需。而打造专业化叶片技术团队,则可按“一专一能”模式培养专才型叶片技术工程师,从本科生到工程师的培养时间可缩短一半左右,这很类似于原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两年制磨床专业。通过技术团队的专业化分工,使企业能研发、生产各类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叶片,如发电汽轮机大叶片、航空发动机叶片、压气机叶片、透平机叶片、大型鼓风机叶片等。

 

现在无论是什么样的叶片类型,公司专业化叶片技术团队都能很好地找到解决方案,在材料热处理工艺、锻压成型、焊接、表面处理等工艺上,公司都形成了一套领先工艺技术系统,成为全球高端叶片领域顶级研发、生产企业。

 

四郜春海的分解法

 

下图为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

 

 

用于地铁安全运营的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核心技术过去一直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方不仅处处受制于人,而且成本也非常高。针对这种被动局面,2004年,依托于北京交通大学从事自主CBTC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实体公司——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它的使命就是自主研发中国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不断提高信号系统技术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具备国际竞争力。

 

CBTC系统项目自主创新的主持者郜春海身兼三职: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4CBTC项目正式立项攻关的时候,由于难度太大,项目初期北京交通大学总共才有七八个教师参与,由于研发人员太少,只得降格以求,引进了大量北京交通大学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但即使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感到研发难度太大,无从下手。于是项目主持人郜春海用上数学课堂里的分解法,将CBTC这个超大项目按研发流程逐级分解成数百个子项目,其中,难度较高的子项目分派给硕士生、博士生攻关,一些难度最低的子项目交由项目组中五十多名本科生攻关,每个本科生只负责某个难度较低的细分领域子项目的技术攻关,如有的只负责做室内仿真测试;有的负责做现场测试;有的负责列车自动监督系统……CBTC项目分解细化成数百个子项目后,每个子项目技术研发难度大大降低,连本科生也能胜任,再由老师在研究方向上掌舵,让本科生在探索过程中锻炼,干得都不错。2010年底,CBTC项目终获得成功,使得中国成为继德国、法国、加拿大之后,第四个成功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开通运营的国家。彻底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为我国大中城市大规模城轨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国产化技术与装备保障。

 

CBTC项目负责人郜春海介绍,对于如此复杂,安全与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大型控制系统,参与本项目科研人员达到500人以上,核心技术攻克完全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承担,还有一些是未毕业的大四学生,确实有人担心过、质疑过,但依靠“分解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郜春海看来,科技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学会“分解法”,对科研流程进行科学的分解,当一件难度大的大项目被分解成100件难度小的小项目的时候,科研项目的难度就可能降级到本科生乃至或大四学生都可以操控的层次,这样招人就不一定非得是高层次的博士人才,中低层次的普通工程师、本科生乃至大四学生也可胜任部份工作,不仅招人容易,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郜春海通过“分解法”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信号控制专业高水平科研与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自主创新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以上实事表明,传统的“一专多能”的用人模式只有“样样通”的技术全才才能胜任,但普通人很难做到这点,即使勉强成为全才也只能是“门门瘟”。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对普通人来说只有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专门用于某一细分领域,才能以“术业有专功的方式把某个细分领域学精钻透,才能成为某一细分领域“一专一能”行家里手(如原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两年制磨床专业)。使过去只能由高素质、高学历的博士教授之类的技术全才才能承担的复杂工作,可由受过教育培训的普通人来承担,为占人口多数的普通人创造大显身手的条件。以上均是自觉或不自觉采用“一专一能”专才型用人模式的成功案例,其经验值得借鉴。

 

五 按“一专一能用人模式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

 

() 工程师中主角与配角

 

1999年高校大扩招后,由于逃离工科、大批工厂倒闭破产等因素影响,高校扩招后培养的工科生质量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的工科生质量不可同日而语,质量滑坡很明显,很多用人单位对此是大感头疼,但用人单位大可不必对此悲观失望。工程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高级工程师,这类高工特别是教授级高工是属于工程师中顶尖人才,他们是业务骨干与技术带头人,人数虽少,却从事最复杂的技术工作。另一类则是占多数普通工程师,他们作用类似于表演中的配角。配角是指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次要角色。也比喻比喻做辅助或次要工作的人。如同表演中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且配角远多于主角一样,在工程师队伍中,如同主角的高工类顶尖工程师毕竟是少数,多数工程师属中等水平普通工程师,他们从事的是难度中等的技术工作以及难度较低的辅助性技术工作。虽说高校扩招后培养的工科生质量差强人意,但只要我们转变用人理念,即使多数工科生不能当“技术主角”,但当某个细分技术领域的“技术配角”是可以做到的

 

() 与其培养全才(或通才)工程师不如培养“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

 

要充分挖崛现有的每年上百万工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力争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把这些海量工科毕业生培养成称职的普通工程师不是轻而易举的。工科生成才时间比文科生长得多,因为对工科生来说,技术工作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一名工科生毕业后从实习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评上工程师,至少需要七、八年,“十年磨一剑”是工程师技术经验积累起码的时间跨度要求,难以“速成”,所以如何把缺少技术工作经验积累且总体质量不高的海量工科毕业生在较短时间(如五、六年内)尽快培养成合格的工程师,对中国是个艰巨挑战。

 

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大而全或“一专多能”的用人模式,传统的大而全用人模式实际上是让工科生成为类似体操全能冠军式的全才型工程师。凭常识我们都知道,体操比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全能冠军,但成为全能冠军比成为某个单项冠军难度大得多。如果要把工科生培养成体操全能冠军式的技术全才型工程师,不仅对其本人素质要求高,其技术经验积累时间必然更加漫长。但如今工科生总体质量不高,要想把那些质量一般的工科生培养成全才,不仅用人单位费劲,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能否转变用人理念,除少数尖子工科生可按体操全能冠军模式培养成技术全才型工程师外,应让大多数质量一般的普通工科本科生,借鉴以上国内企业与原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两年制磨床专业相关经验,釆用“一专一能”的专才型用人模式,以“术业有专攻方式把他们培养成某个细分领域技术专才。较之以以往按体操全能冠军模式培养的全才型工程师,可把他们称之为“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由于他们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窄,工作难度降低,技术经验积累时间可缩短一半左右,使他们能在较短时间成为专才型而不是(类似体操全能冠军)全才型工程师。这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当不成“技术主角”,但可当“技术配角”。相当于“技术配角”的专才型工程师不是我们通常所说专家,专家是指某个专业领域水平很高,造诣很深的高层次人才,“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只是某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或称职的技术工作者。

 

() 培养“一专一能”专才型工程师有助于为应届工科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俗的讲,培养“一专一能”专才型工程师类似于培养体操单项冠军,培养“一专多能”的全才型工程师类似于培养体操全能冠军,自然,培养体操全能冠军对人的素质要求高,难度大,速度慢,与之对应的是培养体操单项冠军,对人的素质要求低一些,难度小,速度快,可在较短时间内以“速成”方式培养大批“一专一能”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这就能给无经验的工科应届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有三类大学生就业难度最大:第一类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大学生越多,用人单位用人标准越苛刻,越不愿录用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第二类是非重点大学即“二本”、“三本”大学的毕业生,因为用人单位最偏爱总体质量更高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第三类是专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难度肯定大于本科生。

 

这三类就业难度最大的大学生是毕业即失业大学生的主体,必须尽可能为这三类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有效缓解应届大学生就业难。为此,用人单位必须转变用人观念,在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上大做文章。对用人单位来说,按“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模式招聘和培养缺乏经验应届工科生,即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又能为应届工科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过去,全能冠军式全才或通才在我国颇为吃香,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专业化分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常言道:360行行行出状元。而现在常见的职业种类已由过去几百种扩展到两千多种,职业种类的增多意味着社会对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门人才即专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以预言,“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将大有用武之地。

 

六 细分特色工科专业有助于培养“一专一能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

 

(一)纺织通才的“滞销”与纺织“专才”的畅销

 

天津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原纺织部所属天津纺织学院,而现在天津工业大学己转变为一所工、理、文、管、经、法兼有的综合型大学,纺织院校的特色正一点点退去。原来学校纺织类专业划分很细,有不少各具特色的窄口径细分专业,如棉纺、毛纺、针织专业等,而在教育部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为“拓宽专业面”,学校按宽口径大类划分专业,把原来的窄口径细分专业裁并成一个一个相对宽口径的工科专业,专业的细分程度远不如从前,虽涉及面更广了,但专业的针对性却明显降低了。有的专业原来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用,现在就达不到这个效果,如现在针织专业,学生是毛纺学一点,针织也学点,但都学得不专、不深,进了企业还得继续学。原来培养的是纺织专才,现在培养的是纺织通才,学生的专业水平受到一定影响,用人单位多有抱怨,也可给学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与该校纺织通才“滞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校培养的纺织专才即纺织机械专业毕业生却格外受用人单位欢迎。继教育部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遗留至今的机械类特色工科专业已不多了,其中的纺织机械专业总算“幸存”下来。上世纪90年代纺织业严重不景气时,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学院)纺织机械专业也差点成为被裁撤的专业,后有幸保留下来,成为该校特色工科专业。全国高校保留此专业不超过3家。我国是纺织机械生产大国,全国大大小纺织机械企业多达几百家,这几年纺织业带动纺织机械产业大发展,很多用人单位到该校纺织机械专业招人,可用“争抢”一词来形容,一个毕业生往往有几家、十几家企业来抢,纺织机械专业供求比例高达1:10以上,然而很多企业要么招不到人,要么招得人太少,可以说是趁兴而来、失望而归,纷纷强烈要求该校扩大纺织机械专业招生与培养规模,以满足企业用人急需。

 

(二)学汽车专业的不适合干拖拉机、收割机

 

过去在农机类专业中,拖拉机、收割机都曾是专门设立特色工科专业,但在教育部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为“拓宽专业面”与推行美式宽口径教育,拖拉机、收割机这两个特色工科专业要么与汽车专业合并,要么干脆撤消。于是众多农机企业发现由于拖拉机、收割机这两个特色工科专业被撤消与合并,企业根本招聘不到这两个特色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只好到相近的汽车专业去招人。然而汽车与拖拉机、收割机有着本质的不同。拖拉机人人都见过,其功能与汽车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从外形到结构都有着很大地差异。很多人认为农机的技术含量低,其实不然,比如说收割机吧,比汽车要复杂得多,因为汽车就是一个行走功能,追求舒适性和高速性,但对收割机来说得边行走边收割,其行走功能、转向功能、割送功能,动力输出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汽车专业本科毕业生去从事收割机的研发,实际上是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很多东西得从头学起,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从毕业到熟悉胜任工作致少得多花三、四年时间,要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从毕业算起最少要用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农机企业感到很头疼。如从过去收割机这个特色工科专业毕业生中去培养一名技术骨干,由于在校期间己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成才期大体可缩短一半,约56年时间就可以成长为一位合格工程师,企业自然欢迎这种特色工科专业的毕业生。

 

(三)特色工科专业有助培养“一专一能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

 

以上实事表明,美国宽口径工科专业教育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中国不能完全照搬。我们虽可以对一部份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按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来培养,但如果所有学生都按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来培养那就是走极端。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既需要宽口径的全才(通才)型工程师,也需要“一专一能窄口径专才型工程师,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对两类技术人才培养应予以同等重视。而收割机、纺织机械、拖拉机等窄口径的细分特色工科专业是培养“一专一能专才型青年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应予以高度重视。

 

管理学上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每一个细分特色工科专业都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都是不可或缺。如果轻易撤并某个特色工科专业,其所对应的相关行业发展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就可能成为制约某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短板”,我们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轴承专业与轴承产业就是前车之鉴,所以特色工科专业不仅不能取消与撤并,还应继续保留和发展。

 

从人才使用角度分析,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之类综合型、宽口径的工科专业无法取代纺织机械、收割机等特色工科专业,因为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全才(或通才)即全才型工程师,而特色工科专业培养的是细分领域的“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两种类型工程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使用中两者无法彼此取代,但两者可以混搭使用,组成一个技术团队,相互间取长补短,有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所以高校不应忽视特色工科专业的发展与专才型工程师的培养。

 

七 与其“门门瘟”,不如“一门精”

 

逃离工科等因素使工科生生源总体质量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一流(高素质)学生越来越少,二流普通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如何把这些二流普通学生培养成合格毕业生,的确令高校头疼。四川一句谚语是:样样懂、门门瘟(意为门门都不精通)。这句谚语给我们启示是,像机械工程之类大而全的美式宽口径工科专业,由于什么都学,学生学习负担重,对学生素质要求高,如硬让这些二流普通学生去学“高门槛”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实在是勉为其难,如硬要赶鸭子上架,强迫他们学,恐怕只能培养出“样样懂、门门瘟”庸才,要么难以就业,要么因难以胜任工作而转行。

 

解决这一难题的选择是,可把部份素质一般工科生不是按美式宽口径的全才型工程师模式培养,而是让他们去读细分特色工科专业(如轴承专业),把他们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特色工科专业的最大特色是窄口径细分,学生入校主要在一个较窄的专门领域内学习,学习范围缩小了,学生自然就能以“术业有专攻”的方式来集中精力学精钻透,能在某个细分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能很快适应工作,成为行家里手。

 

企业都希望工科毕业生进入企业专业对口岗位后马上就能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技术骨干,特色工科专业培养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就能满足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他们虽不能像宽口径专业工科生那样做到“样样懂”,但却能做到“一门精(通)”,这能更好满足与适应企业需要,拓宽素质一般的工科生就业渠道,为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所以特色工科专业不仅不应被合并乃至取消,而应适当地保留、恢复和发展。

 

八“一专一能的专才型工程师同样能参与世界竟争

 

在复杂科研项目的研发与攻关中,仅靠少数类似主角的顶尖工程师的孤军奋战是力不从心,也成不了大事,主要是靠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上面所介绍的许继电气、郜春海分解法、无锡透平叶片公司专业技术团队都是靠工程师技术团队而取得成功,所以中国工程师并不是以个人而是以团队方式来参与世界竞争。在一个工程师技术团队中,固然不能缺少以总工、教授级高工为代表的主角性质的技术领军人物,同样也不能缺少类似专才型工程师那样的配角性质普通工程师,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衬,有主角就得有配角,再复杂的科研项目层层分解后也会有大量相对简单、繁锁的科研工作要有人去做,如让总工、高工这类高层次人才去干这类相对低层次工作,那就叫大才小用、主配(角)错位、浪费人才,如果有大量专才型工程师,情况就大不一样,这些相对低层次科研工作可让配角性质的专才型工程师去承担,这样不同层次技术人才分工明确、各展其长,科研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配角性质的专才型工程师也可通过工程师技术团队的集体力量来参与世界竞争。

 

下图为运载铁矿石的40万吨散货轮在多艘拖轮推拉下靠泊过程

 

 

巴西淡水河谷是全球三大铁石生产巨头之一,该公司2008年与民企中国熔盛重工签订了建造了主要运输铁矿石的12艘超大型散货轮的合同,总价值高达16亿美元,一举创下了单笔造船订单金额世界纪录。201179日,全球最大的散货船——40万吨级超大型散货船在中国熔盛重工造船基地出坞,这也算是中国造船工程师影响世界的壮举。

 

那么熔盛重工凭什么得到这笔巨额订单?2008年,熔盛重工接到了一个来自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订单:想建造一种来往于巴西与中国之间的载货量尽可能最大的散货船,以降低船东的运货成本。巴西(淡水河谷)客户先去找日韩的数家造船厂,人家马上给他推出30万吨的标准货船,但是巴西客户不满意,想造吨位更大的散货船,日韩船厂不愿接单,巴西客户只好来找熔盛重工。

 

30万吨的散货船已经几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型,而更大船型的标准在全球的是空白,这是一种典型的非标船舶,非标船舶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打造一款不同于常用标准的却符合用户需求的船舶。非标船舶不像标准船舶一样,有现成的图纸、数据、资料可直接引用,所以非标船舶研制相当于起另起炉灶,一切从头开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根据航线、码头、港口的要求以及船东尽量多的载货量的要求来研发设计,船究竟要建多高、多宽、多长?用什么样的钢板?多厚的钢板?虽然从技术上讲并非高不可攀,但由于没有现成标准、图纸与数据作依据,需要调动大量工程师进行反复计算、试验与论证,前后参与这个非标船舶研制的工程师多达500多人,其中固然有总工、高工之类高层次人才,但更多还是普通工程师,是他们完成这个超大型非标船舶海量般繁锁计算与设计,最终取得成功。

 

对日韩船厂来说,其最大30万吨的货船是个标准船型,设计、建造过多艘,有现成的标准图纸、数据,拿来就可用,有丰富的建造经验,所以造起来省心省力,效率高,用人少,人工成本低。而为巴西客户研制超过30万吨超大型非标船舶,对日韩船厂来说,虽说技术上问题不大,但从人工成本来核算就不一定合算,因为当时日韩船厂工程师薪酬标准比中国高数倍,且不说能否找得到足够数量工程师来从事这款超大型非标船舶的繁锁计算与设计,即使找到足够数量工程师,其巨大薪酬开支也会让日韩船厂吃不消,所以工程师短缺的日韩船厂更擅长是标准船舶的大批量制造,以节省人力成本,而无法在非标船舶研制上与中国竞争。

 

此事例表明,数量众多的普通工程师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王牌,普通工程师数量优势也是中国重要的竞争优势,且数量优势可在一定程度弥补其质量的不足。虽说目前工科毕业生总体质量不高,但通过专才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可以把其中大部份人培养成某一细分领域称职的普通工程师,与总工、高工之类顶尖工程师组成一个个工程师技术团队来参与国际竞争,他们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为中国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 培养倒T字型知识结构的专才型工科研究生

 

就某一大类工科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而言(不包括跨学科考研、读研),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博—博型,即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学的是相同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其知识结构特点是广博,或者说上(研究生)(本科)都博,其知识结构缺点是博而不专。第二类是专—专型,即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学的是相同的窄口径的特色工科专业如冶金机械专业,其知识结构特点是专而深、专而精、专而细,或者说上(研究生)(本科)都专,其知识结构缺点是专而不博。第三类是博—专型,即本科阶段学的是宽口径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窄口径的特色工科专业如冶金机械专业,博—专型在知识结构上做到了博与专的有机结合,把博—博型、专—专型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又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前两种工科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不足,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

 

博—专型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可很形象地概括为倒T字型,本科阶段按宽口径模式进行培养,培养出是本科通才,这相当于倒T字型最下面一横,而研究生阶段是从事某个较窄的细分领域的学习研究,这相当于倒T字型上面的一竖,这样可以尽快培养出某个领域博与专相结合的专家。

 

下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以防治非典、新冠而闻名全国的我国呼吸病学的带头人、中国工程院士钟南山对医学研究生培养有自己独特见解。全国各地找钟院士预约看病的病人非常之多,挂号预约甚至己排满了2024年上半年。可自己的科研、教学工作非常繁重,实在抽不出太多的时间看病,如果还想预约,就得等到下半年,可对很多重病人来说,时间不等人,这让钟院士非常焦急,他认为,当代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而我国在很多方面落后太远,而病人的需求很迫切,容不得花太多时间慢慢来,所以本科阶段算是打基础,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应集中力量,从某个那怕很细的领域脱颖而出,这样就个人来讲也许太专了,但几个人合起来成为一个集体,力量就会大增,我就是顺着这一思路来培养研究生。显然钟院士培养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就是笔者所主张的倒T字型结构。

 

T字型知识结构是否适用于培养文科、理科研究生暂且不论,但很适合工科,保留和适当特色工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倒T字型。如本科学的是宽口径的化工专业,而化工可细分为几种,如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如在研究生阶段攻读这些细分的特色化工专业,就容易培养出精通某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再如本科学的是宽口径的机械工程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如在研究生阶段攻读细分的特色机械专业,如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等,就容易培养出精通某个领域倒T字型知识结构的高级专门人才。如把特色工科专业都撤消或合并了,那就无法培养出倒T字型工科研究生。

 

在国内外,化工生产装备都出现大型化、超大型化发展趋势以石油化工生产装备为例,炼油厂向年产千万吨发展,乙稀生产装备向年产百万吨发展。由于化工生产装备大都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腐蚀和长周期运转条件,大型化、超大型化对设备的性能、质量、安全、经济、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化不是简单的技术相加和等比例扩大,而是一个多元技术的有机整合与创新的过程,整个生产流程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要突破许多新的技术禁区。过去攻关过的设备要重新攻关,无论在设计技术、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无损伤工艺等方面都要更上一层楼,其技术难度的增加不是算术级数而是几何级数,国内所有的化工生产装备制造企业对此感到很不适应,一方面是缺少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现有高级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不适应大型化技术攻关和创新的要求。

 

据业内专家反映,化工生产装备的大型化、超大型化对从事化工生产装备研制高级技术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具备博与专相结合的特征,所谓“博”是指机械方面的知识广博,通晓机械领域各类相关知识,同时又必须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学精钻透,倒T字型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符合这种要求,他们大型化工装备的研制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培养的倒T字型研究生数量太少,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建议今后应把倒T字型工科研究生作为培养重点。

 

十中国稀土专业技术人才间接卡美国脖子的启示

 

 

20221221日,商务部、科技部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公告。把禁止出口稀土的提炼、加工、利用技术列入其中,具体涉及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技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生产技术;钐钴、钕铁硼、铈磁体制备技术和稀土硼酸氧钙制备技术。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次禁止出口的是稀土技术(包括禁止出口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技术、部分稀土磁体制备技术等),而不是稀土本身。我国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各类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还是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大国和第一生产大国,目前掌控全世界约3/4的稀土生产,占据全球垄断地位。中国在稀土技术专利方面占据全球50%以上,无论那个国家都难以绕过中国技术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这次禁止稀土加工技术出口,对美国来说这可真是“螳臂当车,玩火自焚”。这也是对美国主导的在芯片上对中国限制出口的反击。一架F-35战机需用到417公斤稀土材料,而一艘核潜艇所用到的稀土则超过4吨,这可要了美国军工产业的命。故这次中方出口禁令一出,显然会卡住美西方的脖子。

 

之前数年美国一直积极布局,希望能建立独立于中国之外的稀土加工生产链,但发现完全不可能,美国不是受制于稀土矿资源,虽说美国自身及澳、越、印等国也有丰富的稀土矿资源,美国虽可开釆中国之外的稀土矿资源,但因不掌握稀土矿的提纯与分离技术,必须运到中国去加工,这今美国感到很尴尬!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可持续材料研究与技术中心主任维娜·萨哈瓦拉说:(稀土)之所以如此稀有,是因为提取非常复杂。尽管稀土项目遍布全球,但中国一枝独秀,2021年产量占全球的70%,美国占14%,其次是澳大利亚、缅甸等国。但即使是美国,也须将稀土原材料出口到中国加工。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张越(音)说:全球有足够矿藏可供应稀土。但关键在于谁控制着加工技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覆盖17种稀土元素整个价值链的国家……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废物管理方面都已形成优势。莱纳斯公司负责人拉卡泽2018年曾表示,中国国内约有100名稀土应用领域的博士。而在西方国家,一名也没有。这不仅关乎人才,还关乎人力。张越说:在与稀土加工相关的研究机构中,中国聘用了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在这方面,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中国竞争。

 

外国专家以上分析表明,美国在稀土产业技术的落后,归根到底是稀土技术人才短板造成的,美西方高校从来没有设置过相对独立的稀土专业,不能提供专业对口技术人才,而中国有以下五所高校设有专门服务于稀土产业的特色工科专业即稀土材料技术专业,与其说中国在稀土技术卡美国脖子,不如说中国稀土技术人才卡美国脖子,这就是被人忽视的特色工科专业的战略价值。

 

全国开设稀土材料技术五所高校:

序号

专业名称

学校名称

所在省份

1

稀土材料技术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2

稀土材料技术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3

稀土材料技术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4

稀土材料技术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5

稀土材料技术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五所高校怎么全部是职业技术学院?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为发展稀土产业,当时曾有数家高校曾设有稀土材料技术专业,但在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以“拓宽专业面”为由,实则是推行美式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把稀土等细分特色工科专业大量裁并,后在用人单位强烈呼吁下不得不在以上五所高校重新开设稀土材料技术专业,但这五所高校毕竟是职业技术学院,“规格要低一些,科研实力不够强,也难以吸理科尖子报考,建议清华等重点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急稀土产业之急,积极开设稀土材料技术专业,为稀土产业培养顶尖技术人才,以确保我国稀土技术领先优势,让美国长期品尝被中国卡脖子的“好滋味

 

这表明在当前中国与美西方经济、科技竞争中,特色工科专业也能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独门秘器”。再以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是一个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幸存”下来的特色工科专业,我国空调产业发展迅速,是与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出大批专门技术人才密切相关。而西方国家高校没有类似特色工科专业,制冷与空调在西方国家工科专业只是一门依附于某些工科专业的一门课目(专业课)。国外空调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发现中国还有门制冷与空调专业,这令他们大喜过望。想想看,中国学生花了四年时间把制冷与空调当成一门专业来学,学得非常系统和全面,理论功底自然是非常扎实。而西方高校学生只用几十个学时,把制冷与空调当成一门课目来学,中国学生在研发上自然更有优势,国外空调企业自然乐于招聘中国学生搞研发,即使不在中国投资办厂也都设立了研发机构,有的国外空调企业甚至把研发机构一窝端式搬到中国来,同时国内空调产业发展迅速,中外双方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这导至制冷与空调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稀土材料技术、制冷与空调、轴承等特色工科业专业是从前苏联借鉴而来的,欧美高校一般没有类似的高度细分的特色工业专业。市场竞争一个重要原则是人无我有、人弃我取。中、西方较量表面是双方科技的较量,实则是运用与掌握科技的双方工程师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中国工程师一定要有西方工程师没有的特色和绝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稀土材料技术、制冷与空调、轴承等特色工科业专业则是中国工程师与工科生的绝话。这些特色工科专业毕业生走俏表明,正因为欧美没有此类特色工科专业毕业生,我们多培养这类专才型工科生、工程师不仅有利于他们就业,而且还可以提高中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了又会吸纳更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收获更多的工程师红利。

 

十一  前苏联工科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

 

 

追根溯源,特色工科专业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苏联学来的,冷战时期,苏联正是靠人无我有的特色工科专业来与美国为首的华约抗衡。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技术人才,而战后重建又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于是,苏联便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育”的办法,产生了一个个面窄却精深的特色工科专业,如果是学机械,就可分为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轴承等,苏联是把造船专业与船舶机械分开的,船舶机械是学如何制造船用配套设备。如果是学火箭发动机,可以细分到固体燃料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发动机。当时苏联通过专业细分。以“速成方速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确保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马上就能上手。同时,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把行业划分的很细,那么与行业对口的工科专业也划分很细,配以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分配制度,苏联的工科教育模式像一台“人才制造机器”,高效率地“生产”着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也对此加以效仿,成效显著。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前,国内大学都是民国时代遗留下美式综合性大学,全国甚至连独立的医学院也不存在,当时医学院也是综合性大学下面的一个学院。为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1952年至1953年全国性的高校院系调整基本学习了苏联高校设置的方式,开始设立专门为某个行业培养技术人才的行业类工科院校其中最出名是八大学院,从1952起,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即如今的北京学院路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院,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这“八大学院除北京医学院外全部是工科学院如北京钢铁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林学院等,后来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为新中国几乎在空白基础上发展的七大对口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但在199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原来行业类工科院校纷纷且去行业化,转型为文、理、工、经、管、法“大而全的美式综合型高校,原来面向行业的细分特色工科专业成了被边缘化与去行业化重灾区,且全盘照搬美国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其实苏联工科教育模式并非像某些人所认为那一无可取,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比较,华约集团是苏联一国超大、超强,其它的成员国科技、经济实力很弱小。而北约集团除美国外,还有法、英、德三个科技、经济实力强大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华约、北约对抗,实际上是以苏联一国之力与美、法、英、德四大强国相对抗。四国科技、经济实力之和远超过苏联,但在对抗中,四国并未占上风,只不过打个平手,其码当时苏联军事科技实力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这说明苏联工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确有可取之处,为其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即专才型工程师。而现在美国科技、工业实力的下降,表明美国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那样完美无缺,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

 

我们可以对一部份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按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培养,使之成为全才型工程师,但如果所有学生都按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培养那就是走极端。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企业与社会既需要技术全才即宽口径专业毕业的全才型工程师,也需要技术专才即窄口径、“一门精”的专才型工程师,技术全才不可能完全取代技术专才,对两类技术人才培养应予以同等对待,而不是只注重用美国宽口径模式来培养技术全才。所以完全抛弃苏联的工科教育模式不可取,以培养技术专才为己任的特色工科专业不仅不能取消,还应继续保留和发展。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