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王仁君:扮演毛泽东,我要对得起敬爱他的观众
点击:  作者:杨偲婷    来源:澎湃有戏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1-06 16:22:16

 

《问苍茫》剧照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伟人毛泽东的形象总是备受关注。最近播出的电视剧《问苍茫》中,青年毛泽东的人生历程,再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追看和讨论。演员王仁君也再次挑战了这个角色。

 

2019年,王仁君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家长子盛长柏一角,走进千家万户。他似乎天生适合这样书卷气十足又正气凛然的形象。随后,电影《古田军号》中的“毛泽东”再度证明了他的可塑性和演技。到如今,《问苍茫》已经是他第五次饰演青年毛泽东。

 

在拍摄《古田军号》之前,王仁君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饰演毛泽东。拍摄前,剧组去革命老区体验生活,走访了一位见过毛主席的老红军,老人103岁高龄了,上过早年毛泽东办的平民小学。他坐在轮椅上,跟剧组的年轻人们娓娓道来毛主席的故事。

 

“当时,主持人介绍,我是饰演毛泽东的演员,老爷子激动得要从轮椅上站起来,饱含热泪,然后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整个采访过程中就没松开过。”这一刻,王仁君很受触动,进而会问:“他为什么跟人民群众、跟老区的人民感情这么深?这种情感是怎么建立的?”王仁君产生了对毛泽东整个人生经历,成长过程的强大好奇和兴趣。

 

《问苍茫》已经是他第五次扮演毛泽东,“五部作品演下来,真的是越扮演他,越敬爱他,越走近他,越钦佩他。他的魅力和智慧,胸怀和精神,确实是在戏里戏外都鼓励着我。”王仁君谈道,“我也很想把他的精神传递给现在年轻的观众,他的精神应该被传承下去。”

 

 

《问苍茫》人物海报

 

从“追随者”到“开拓者”

 

在《问苍茫》中,主要呈现的是1921年到1927年的毛泽东,这个历史时期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还是相对少的,这期间,毛泽东回湖南办学,发展革命同志,进行工人运动......

 

“历史上,这中间也发生了很多大事件。”王仁君道,“只是年轻的毛泽东在这期间,他更多是革命的年轻追随者,一个执行者。而这恰恰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作为一个中国革命的追随者,他怎么通过那些年的努力成长历练,慢慢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伟人从不是生而伟大。他一定是通过不断努力,探索,沉淀,一步步走向伟大。”

 

《问苍茫》展现了青年毛泽东极具执行力的实干家特质,发现问题就立刻去调研考察,找解决办法。办自修大学,又没经费又缺人手,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还吸纳许多革命同志;他还为黄埔军校招过生,长江流域的很多考生基本上都是他介绍,为培养共产党未来的军事人才做了巨大贡献,“这也是大家了解比较少的,也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内容。”

 

 

《问苍茫》剧照

 

剧中对安源煤矿工人生活境遇的展现,让王仁君印象深刻。“其实在剧中,我们对于工人的呈现已经做了柔化。”王仁君谈到他所了解的历史资料,“真正在100多年前,下矿井时,矿工是不穿衣服的,因为里面很热,而且在里边待个几分钟,你全身包括指甲缝里,耳朵眼里、鼻孔里全是煤灰,那时候一人也就一身衣裳,没功夫洗,只能脱了衣服下矿。”

 

当时工人的生存环境,在《问苍茫》里特别还原。工人有病了也不敢说,“你病了矿长说不让你干了,那全家老小怎么活?”几十个人的大通铺上,到处是臭虫,老鼠跑出来,工人们还说那是好东西,“为什么?因为他们下矿的时候,看到老鼠是好事,因为老鼠能活,他们就能活。”

 

王仁君觉得这些呈现很有意义,能让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看到那时候真正生活在底层的产业工人的生活环境有多悲惨,“所以他们才需要有人帮他们找正确的道路,我们才需要革命。”

 

剧中,煤矿工人们看到毛泽东,是亲切的,信任的,因为他为工人写文章发声,为工人改善生活和境遇而努力。在与安源工人们告别时,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与他们拥抱在一起,背景是破败的工人居所。这一幕在《问苍茫》中用一个大全景呈现,色调沉郁庄严,宛如一幅力道遒劲的油画。“当时,他在人民群众中的这种地位和情感,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问苍茫》剧照

 

表演要有立场和态度

 

除了在革命事业上的呈现,《问苍茫》也比较创新性地呈现了青年毛泽东对家人、爱人的柔情。“其实现在的毛粉特别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了,我们去大学作交流,发现有很多对党史、对毛泽东人生经历特别了解的年轻人。那怎样让这些了解毛史的年轻观众,在看到人物的时候既熟悉,又新颖?”

 

“表演是需要有立场和态度的。你演这个人物的过程,也是在把你对人物的态度注入进去。”王仁君谈道,他特别感激之前他饰演毛泽东的作品的每一位导演,他们传授给他很多塑造领袖人物的经验。“尤其感激陈力导演(《古田军号》导演)之前跟我说了一句话:塑造领袖人物,一定要演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你对这个人物的态度,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不要去借鉴别人。你需要做的功课就是大量查阅和观看关于他的资料。”

 

在一次次演绎过程中,随着王仁君自己对毛泽东认知的加深,他所塑造的青年毛泽东,在不脱离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也没有千篇一律。每一次塑造人物,他都要丢掉曾经创作的人物形象,一次次重新做查阅资料等案头工作,重新建立人物。

 

“其实从资料里我们也了解到,晚年时,主席经常会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信里情真意切,问最近读过什么书,最近学习怎么样。”所以,在剧中表现了不少青年毛泽东与家人的日常相处,嘘寒问暖,寻常日子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剧中,大家有一个难得的团圆饭时,你能看到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大哥形象;在得知爱人怀孕,你也能看到他们一块憧憬家庭的未来。”

 

不少观众们特别有感触,说“看到了毛泽东心里柔软的一面”。王仁君认为,毛泽东内心的“柔软”是给谁的?“不仅仅是给劳苦大众的,他对待家人也是一样,他一定是把最真挚的情感给他亲人们的。只有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亲人才会义无反顾与他站在一起,跟着他走上革命道路,为了捍卫共同的信仰和理想,毛家先后出了6位烈士。”

 

 

《问苍茫》剧照

 

在《问苍茫》中,王仁君为青年毛泽东设计了不少生活细节。比如一场陈独秀请毛泽东吃酥饼的戏,一口下去,酥饼渣和芝麻便掉在了桌上,王仁君很自然地用手将渣子和芝麻捻起,吃了下去。据王仁君了解,毛泽东非常节俭,一件睡衣打了几十个补丁还在穿,“这样节俭的人,肯定也会珍惜粮食,而且他是‘农村伢子’,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并且,在剧中,过往“烟不离手”的毛泽东形象有所不同了。在前半段的剧情中,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从未拿起过烟。“以前很多影视作品都有塑造毛泽东抽烟这个经典动作,很多记录说他‘烟不离手’,但现在谁也没考据出来,他什么时候开始抽的烟。”王仁君笑说。

 

“而抽烟这个动作在表演上呈现出来,第一给观众的感觉是‘思考’,二是‘有重大的变故和打击’。青年时期,毛泽东一直特别顽强,在向上求索,向下扎根,他知行合一。在我们的设计中,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遭遇了重大的困难,在沉痛的情感和巨大的压力下,他才第一次抽起了烟。”于是,抽烟这个动作,成为了人物成长和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的外化表现。

 

 

《问苍茫》剧照

 

扮演毛泽东是“自我洗礼”

 

从王仁君记事起,就记得家里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老家的长辈都特别崇敬他。“我记得,大年三十吃饺子,毛主席的像就摆到桌子中间,奶奶把第一碗饺子盛出来,要放在毛主席面前,小时候孩子们要是伸手去拿,会被奶奶打手的,‘不能吃,这是给主席的!’”

 

因此,第一次演毛泽东时,王仁君都不敢告诉家里人,“我自己也怕演得不好让他们失望”。后来电影上映了,他才邀请家人们去影院。得知王仁君演的是毛泽东,家里人都特别激动,“看电影的时候一家人哭成一片。”

 

如今,103岁的外公也会守着电视看王仁君演的《问苍茫》,“虽然他耳朵不好了,但也会跟着剧中人物落泪。”对王仁君来说,饰演毛泽东,要经受的第一道检验,就是家里人的检验,“他们的评价对我很重要”。

 

还有一次,王仁君刷抖音看到,90岁的劳模尉凤英,曾经受到过毛泽东接见。多年来,她每年1226日,都会给毛泽东煮一碗寿面。“她说,‘我90岁还能煮得动,到了100岁要是我还煮得动,我要给他煮到100岁’。”普罗大众对毛泽东的情感,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薄,反而越来越怀念他,这让王仁君很感动。“那么作为塑造他的演员,我要对得起这些敬爱他的观众,更要去了解他,更要把他的美德、风范、精神展现出来,这是我们的使命。”

 

而扮演毛泽东,出于对他的敬爱,自然也会对演员更加严苛,“这无可厚非的,所以我更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扮演毛泽东的过程,在王仁君看来,也是‘自我洗礼’的过程。“在自己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是躺平放弃,还是像毛泽东一样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他身上的积极主动,真诚,那种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

 

 

《问苍茫》剧照

 

多次扮演毛泽东,为王仁君赢得不少赞誉。对于观众对演员的期待和评价,王仁君表示:“作为演员,我们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评价。而面对大众评价时,我认为应该保持被赞扬后的清醒和被批评后的动力。”他坦言,在获得荣誉后不能迷失自我,而是需要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些荣誉。同时,对于批评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在入行多年后,王仁君对于表演工作的观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表示:“在刚进入电影学院时,心里充满了梦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逐渐认识到演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认为,演员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同时,他也强调了演员要逐渐认识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去突破局限。

 

除了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对表演的严谨态度外,王仁君也展现出了对剧本和创作团队的慎重选择。他表示:“在选剧本和创作团队时,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他认为,只有选择好的剧本和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技和情感。同时,他也透露了自己在尝试接演不同题材和角色的同时,对关于毛泽东的作品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关于毛主席的作品,必须得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不敢去打没把握之仗。”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来源:澎湃有戏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