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影响少年叶剑英的五位老师
点击:  作者:    来源:党史博览  发布时间:2015-07-29 15:43:20

 

u=796218352,1883460829&fm=11&gp=0.jpg

 

      叶剑英在清末民初从旧式私塾到新式中小学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如林修明、谢鲁倩、卢耕甫、叶菊年、杨徽五等。叶剑英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家兼诗人,既跟他遇到的好老师有关,也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有关,两者缺一不可。

  1980514日,83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母校三堡学堂。他缓步来到老校门的花坛前,面对着校门上写着的“三堡学堂”四个红色大字,久久地凝望着。在接待室,叶剑英坐在藤椅上休息时仍频频望向三堡学堂校门。听了学校负责人简短介绍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到老校舍参观。他看到教室里陈列着10多张简朴的学生双人桌凳,自己当年的座位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文稿纸写的《论兵》中“兵之物,大矣哉!”等文句,还陈列有军体课习武的枪、棍、矛等兵器。他深情地摸摸讲台,摸摸桌凳,说当时全班有好多人,30多个吧,到毕业时人就少了。当看到陈列的武器架时,他说还要有大刀,林修明老师也教习大刀……

林修明:三堡学堂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老师

  林修明(18851911),叶剑英的体育老师。“修到此生,碧血史中留姓氏;明而赴死,黄花岗上吊英雄”。这是林修明参加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殉难后,其老师林岳东写的挽联。林修明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蕉岭县。7岁时回祖国读书,随林岳东苦读经史。19岁就读于上海公学。他见洋人横行霸道,耻笑华人为“东亚病夫”,于是立志强身救国。1905年,他东渡日本考入体育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06年,他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教育并进行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活动。少年叶剑英勇敢性格的形成,林修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林修明是三堡学堂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老师,叶剑英则是学堂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林修明上体育课,列队操练时,队伍总是面向太阳。夏天面对火热的太阳,学生要求背阴站队,他坚决不答应,说:“我知道你们长大很想投笔从戎,而真正的军人是不怕阳光的,怕晒就没有资格当军人!”他还常常把体育课当成政治课,向学生讲了不少官逼民反的故事。

  1911年春节,林修明在家中嘱咐有孕在身的妻子:“以后不管生男生女,命名小明,以示能承父志。”旋即,他取道丙村到广州。427日下午5时,林修明奉黄兴命令,带领从梅县松口中学挑选的30名队员,担任先锋队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在仓边街与清兵相遇,苦战一昼夜。他奋勇当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林修明牺牲的消息和烈士的遗物传到学堂时,叶剑英睹物思人,悲愤万分,胸中燃烧起复仇的怒火,不禁吟唱起“倚天万里须长剑,不灭豺狼誓不休”的诗句。

谢鲁倩:叶剑英在三堡学堂读书时的校长

  谢鲁倩(18811920),字颂平,叶剑英在三堡学堂读书时的校长,出生于印尼邦加岛,祖籍梅县,其父谢弼臣为华侨富商。幼年时,他随父母回国求学,17岁考取秀才后,因厌恶科举而不参加乡试。清末朝廷腐败无能,屡遭列强欺凌,谢鲁倩和不少仁人志士一样,力图通过振兴实业、兴办新学,来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20世纪初,谢鲁倩、江柏坚邀集丙村著名侨商丘燮亭、朱芷秀等创办矿厂。谢又与老师李实秋创办雁洋合堡(初级)学堂。谢为首任校长,李为第二任校长。在此期间,谢鲁倩曾出任嘉应州劝学所总董。1905年,谢鲁倩又与江柏坚、丘燮亭、温佐才等创办三堡学堂,江为首任校长,谢为第二任校长。

  1907年,同盟会策划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政府。当时,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同盟会的总部设于松口。是年5月,同盟会成员奉孙中山之命发动了饶平黄冈起义。松丙同盟会会员秘密参加者有谢逸桥、谢鲁倩、姚雨平、丘哲、张碌村、江柏坚、温聊远等人。1909年至1910年间,谢鲁倩在三堡学堂基础上开办梅东中学,并兼任校长。

  谢鲁倩早年参加了同盟会和南社。辛亥革命前夕,谢鲁倩深刻认识到,仅靠兴办新学和实业难以救中华,必须走武装革命的道路。他毅然辞去校长之职,考入两广陆军小学,未及结业,即奉孙中山之命前往香港,与谢逸桥、谢良牧兄弟转赴南洋各地筹集革命经费。

  1911年春,谢鲁倩与黄兴、赵声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他与黄、赵混入广州城,攻打总督衙门。失败后,撤至停泊于沙面白鹅潭的日本战舰上,随后转赴香港,继续策划起义。谢鲁倩、张酴村组建粤东光复军第四军,由张任军长,谢任参谋长。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被推翻,广东成立都督府,谢鲁倩被任命为首任民政司司长。后历任广东省警卫军统领、潮梅巡察区专员等职。

  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谢鲁倩与姚雨平组成广东讨袁护国军司令部,由姚任总司令,谢任参谋长,讨伐袁系军阀龙济光,失败后逃往香港。1917年秋,孙中山由上海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谢被委任为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处理军务。1919年,谢鲁倩眼见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孙中山失势居沪,革命前途渺茫,另与陈炯明政见不合,愤而回汕头暂住,以待时机。

  1920年,刘志陆出任潮梅镇守使,谢鲁倩为刘之顾问,后又任潮梅交通处处长及潮梅军路处处长。他试图开一条由梅县至汕头海港的交通要道,以造福潮梅人民。可惜心愿未遂,不幸于当年秋病逝。叶剑英晚年曾多次提及校长当年对自己的关照。

卢耕甫:武昌起义后当选为梅县第一任县长

  卢耕甫(18701941),字文铎,梅县人。其父卢云山早年远赴印度创业,经营皮革、药材生意,为当地侨领之一,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深受乡人称赞。卢耕甫自幼聪颖好学,6岁入学,7岁能文。后中秀才,继入韩山书院专攻文学。毕业后赴印度继承父业,结交革命人士,先后加入兴中会、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辗转于东南亚各埠,为革命奔走。在香港与饶芙裳、姚雨平、谢良牧、邹鲁等革命党人,商讨反清大计,负责在潮梅地区发展革命组织,联络闽、粤、赣边区一带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洪门等,伺机起事。

  卢耕甫在多处地方以教书作掩护,边教学边做发动工作。1908年至1911年,卢耕甫在梅县丙村三堡学堂任教期间(卢耕甫时任附设在三堡学堂内的东山中学校长,也在三堡学堂上课;还有对少年叶剑英诗文影响最大的李煮梦,他是东山中学老师,同样在三堡学堂兼课),叶剑英正好是他儿子卢春达同班同学,他因而特别关心他们的学习。叶剑英和卢春达后来又为东山中学同学,离校后同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其间,叶剑英曾得到卢耕甫的不少帮助。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卢耕甫被捕入狱。革命党人积极营救,动员各地会党群众数千人,手持武器,集结梅州附近,声势浩大。武昌起义成功后,梅州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占据梅州。梅州所属各地选派代表27人,组成议会,推举卢耕甫为议长。不久,经民主投票,卢耕甫当选为首任梅州州长。州改为县后,卢为梅县第一任县长。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东征,叶剑英率黄埔军校学生军驻扎在梅城学宫,兼任梅县县长近一个月。其间,叶剑英曾多次到南门卢家祠看望住在那里的卢耕甫,并尊称他为恩师。

  卢耕甫为人敦厚,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主持公道,不徇私情,善解纠纷,有求必助,常替人排忧解难,受惠者众,享有“社会贤达”美誉。卢耕甫热心教育与实业,曾参与筹办东山中学、南华学院等,1925年与廖道传、黄默村等热心人士发起创办嘉应大学,担任第一任校长。

  卢耕甫除热心致力办教育外,还全力参与倡导和捐款筹建梅江桥、梅县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公共体育场、梅畲公路、梅宫公路,以及明山煤矿、丙村岗子岌煤矿的开发。卢耕甫平生喜山水,好花木,能诗文,著有《卢文铎诗集》一卷。晚年潜心研究《易经》,对《易经》阴阳学说有精辟见解。他熟悉客家文化渊源,精通客家民俗建筑艺术。

  直到晚年,叶剑英还能清晰地记忆起卢耕甫。他83岁重访母校时,走到三堡学堂门楼的时候,又停下了脚步,端详着校门。随行人员提议在这里照张相片留念,老人家欣然答应,并说:“请老师也一起来照。”于是,他就在三堡学堂门口台阶上,一边等待老师们,一边与学校领导亲切交谈。叶剑英问时在丙山中学任职的李副校长是何处人,李答是白宫人。叶剑英问:“白宫有三个知名人士,你知道吗?”李知道卢耕甫是叶剑英的老师,就答:有卢耕甫。叶剑英说:卢耕甫是这里东山中学的校长。还有一位李秉钊,是十九路军参谋长,抗日将领,我在广东省府时还有过通信,他终老在香港。另一位是陈海珊,在梅县西阳中学当过校董……

叶菊年:与叶剑英有过争执却依然令其尊重的老师

  叶菊年(18611936),梅县人,秀才出身,同盟会会员,东山中学创始人之一。1913年,叶菊年执教务本学堂,因不满官方所为,与校长叶则愚等一道,在学生会会长叶剑英为首的100多名学生支持下走出校门,创建东山中学。1915年,他担任第三任校长,直到1921年当选为县议会议长为止。

  叶菊年谋求教育救国,曾作楹联明志:“萃中西陶冶一炉学子莘莘振作精神造人格,看欧美风云百变神州莽莽转移时局赖英豪”。1913年至1933年,华侨捐给东山中学7万多块银圆和捐物折款1.5万余元,多仰赖叶菊年的声望和人际关系。20世纪20年代末,时局动荡,华侨邀他出国考察,暂避风险。叶菊年晚年居乡时,县长彭精一为其架设专用电话,以便请教咨询。叶菊年学识渊博,诗词精妙。

  少年叶剑英在东山中学就读期间曾与叶菊年有过一场争执,也因此使叶剑英无法领到毕业文凭。1915年秋,叶剑英即将毕业之前,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的省教育局通知梅县各中学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参展的学校有的是外国教会办的,有的是官办的,还有的是私人办的。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许多教师、同学,都主张要集中时间和人力,办好本校的展览,充分展示学校的面貌。但校长怕得罪官方和其他学校,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主张展览规模要尽量缩小。叶剑英与同学丘宏铨等坚持意见,并动员大家办起展览来。叶菊年对此事大为不满。他本来对叶剑英印象很好,没想到这一次叶剑英敢于触犯他的权威。于是,他便严厉训斥叶、丘,并以扣发毕业文凭相威胁,要求他们承认错误。叶剑英一气之下,回到了家。叶剑英离开学校之后,师生们议论纷纷。叶菊年有些后悔,便托人给叶剑英捎去一封信,劝他回校领取文凭,但信中仍不乏责备之意,希望他“认错”。叶剑英读罢来信,仍不改初衷。他觉得应该承认错误的是校长,而不是自己。他当即回信,拒绝返校,并表示:“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尽管如此,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以后却对这位教育先贤特别敬重。1978年,叶剑英在北京接见东山中学第十八任校长李泉隆时嘱咐说:“应为菊年伯立个纪念室。”1982年,他在广州邀请卢伟良、曾宪梓等10多位校友聚会时,又语重心长地指示:“要发扬老校长叶菊年老先生等认真办学、严格要求的办学精神,把东中办得更好。”

杨徽五:得到黄遵宪、梁启超赏识的学者

  杨徽五(18741951),梅县人,清末秀才。其父杨瑛是举人。杨徽五是叶剑英在东山中学时的国文老师。杨徽五从小聪颖过人,4岁即能背诵唐诗。16岁作《史论》,备受乡贤梁诗五赞赏。19岁,州试后,知州吴宗批其文曰:“如春花灿烂。童子军中,安得有此?!”1900年作《千佛塔歌》,深得黄遵宪赏识。其后,杨徽五潜心研究西方历史,喜读严复译著《天演论》,以及维新派报纸《时务报》等,对新事物着意探求。1904年,杨徽五被黄遵宪派往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理化班研习,并开始与梁启超结交,甚得梁启超赏识,其所作《秋感》诗被刊入《饮冰室诗话》中。19053月,黄遵宪逝世。同年秋,杨徽五由日本毕业回国,从事教育救国事业。1913年任梅县督学局局长。从1915年起,连续13年任东山中学教员及校务委员。

  杨徽五很喜欢叶剑英,常常当面给他评点诗文,传授写作之道。叶剑英的作文在他的指点下不断长进。他曾向叶剑英逐句讲解《胡笳十八拍》《古诗十九首》,启发叶剑英重视民歌、民谣,“采诗合乐”。他要求叶剑英熟读唐宋八大家文章,特别介绍《柳河东全集》,学习柳文的品格和章法,体会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倍”,“言畅而意美”的文风,告诫叶剑英作文切忌“二心(轻心、怠心)”和“二气(昏气、矜气)”。起初,杨徽五感到叶剑英“文势稍平”,后来经过指点,叶很有长进。一次,他高兴地在叶剑英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奇峰突起”四个字。

  大革命失败,东山中学遭封闭后,杨徽五赋闲在家。未几,赴泰国任教并致力译述与诗歌创作。四年后回国,仍在东山中学任职。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任梅县民众教育馆及县立图书馆馆长。1940年受聘为南华学院中文教授,三年后因病辞职休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徽五当选为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秋,杨徽五到广州出席省人民代表会议期间,叶剑英曾与老人欢欣叙旧。

  上述叶剑英中小学时期的五位师长,其中三位是三堡学堂的老师,两位是东山中学的老师。处在新旧之交大变革时代的这些老师,大多博古通今、中西兼容,既有旧时代科举考试的经历,又有留学海外的锻炼,有的还是直接从事反清的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都具有爱国爱乡的情怀和救国强国的理想。不言而喻,他们的言行对少年叶剑英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