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一切不能自留种子的农业模式,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千贤投资(ID:ljztop)  发布时间:2018-08-05 10:05:05

 

        一切不能自留种子的农业模式,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2018527日下午,我们去娄底郊外的乡村徒步,在洪家山的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遇到一位姓曾的74岁的老农民。我们指着曾大爷屋门前的两分秧田,问,这个秧苗是什么品种,是自己留种子的吗?

 

大爷说,秧田种子是买的,不是自己留的。不能自己留种,必须每年去买,种子要50元一斤。自己留种则没有收成。水稻不能自己留种,玉米也不能自己留种。

我的心里像针扎一样的痛。

我们反转基因是怎么反的?天天在微信群里反,吵得天翻地覆。可是有几个人走到田野上去?那里才是决定转基因去留的战场,这些人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定夺。可是我们一败涂地。当我们在微信群里吵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转基因悄悄占领了我们的土地,洪家大山最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水稻不能留种,玉米不能留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千万年来的传承。为什么我们对于不能留种这么大的事情,如此麻木不仁?

生态系统本来是生生不息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当农作物失去生育能力的时候,它是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遭受了什么样的折磨?我们问过吗?我们体恤过吗?

当农作物不能生育的时候,它还能让我们生育吗?

中国人的生育能力急剧下降,为什么没有人去追问,没有人去考证,没有人去做权威的统计调查,并锁定原因?

当我们对自己的生育能力都不关心的时候,关心其他的东西还有意义吗?

老祖先从来不吃没有生育能力的食物。民间流传打死不吃骡子肉。因为骡子的染色体是63个,是奇数,不能配对,无法进行减数分裂。所以生殖细胞根本就不能发育。

任何一个物种,要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就必须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如何适应环境获取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着生态分离现象,就是同一个物种,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在身体结构上发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转变,并且能够稳定遗传给下一代。譬如生长在阳光充足地方的物种,植株逐渐变得高大,成了喜阳植物。而有些生长在阴暗的地方,植株矮小,叶片变得肥厚,特别能够利用弱的光线生存,逐渐演变成了喜阴植物

生态分离现象告诉我们,物种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会向生殖细胞写入信息,并且能够向下一代遗传。所以,骡子,杂交水稻,无籽西瓜,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物种,因为生殖细胞不发育,不具备生育能力,因而也就失去了与环境的适应性。吃这样的食物,也就必然导致我们失去生育能力。

生命必须与环境相适应,才能获得能量。生育的本质,就是与不可逆的环境相适应。当作物的生殖细胞不存在,环境适应性没有了,我们的生育能力从哪里来?

阉割的家禽家畜可以吃,因为阉割的家禽家畜,它的生殖细胞是发育的。这和转基因、基因编辑、杂交水稻、骡子、三倍体无籽西瓜不一样。后者是生殖细胞根本不能发育。

骡子和杂交水稻一样,也具备所谓的杂交优势,骡子一岁就能长到妈妈5岁的体型,而且力气特别足。可这样的杂交优势是以生殖细胞不发育为代价的。生殖细胞发育,肯定需要写入信息,也就需要更强的呼吸作用。这会消耗相当多的生物量。

可是因生殖细胞不发育而积累的生物量,这样的杂交优势有意义吗?我们不结婚,可以留下彩礼钱;不读书,可以省下学费钱。这样肯定更加富裕。可这样的富裕有意义吗?

老祖先从来不吃没有生育能力的食物。一切没有生育能力的食物都是不能吃的。

我外公生了8个孩子,前面2个夭折,后面6个活了下来。外公去世的时候我最小的舅舅才5岁。他们那一代人吃的什么?一年才有三餐半肉,生育能力那么旺盛。反观现在的人,三四十岁就生不了孩子。还有更年轻的,一结婚就生不了孩子。

生不了孩子有多痛苦?

可是我们体恤过,那些不能留种的物种,玉米和水稻,它们不能生孩子,它们遭受过什么样的痛苦呢?

种子天生就应该可以生育,可以自己留种,应该分散在每一个农民的手上。越分散越安全。那才是无法被摧毁的农业模式。哪怕发生战争,哪怕政权被摧毁,但是人还可以活下去,文化可以传承。政权以后还可以重建,血脉可以生生不息。

但如果农作物不能留种,并且种子的控制权落入敌对势力的手中,他们根本不需要发动战争,只需要掐断种子的供应,一个夏天就会饿殍遍野。

洪家大山的深处,水稻不能留种,玉米不能留种。每年都要买。那么多种子哪里来的?种子公司的制种基地在哪里?是不是美国人控制??

种子公司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种子公司是1978年以后才存在的。种子公司的存在,压根就是一个阴谋,是对一个国家的算计。

历朝历代都没有种子公司。自留种子是农民的天赋权力。

我们需要赶快恢复可自留种子的农业。

一切不能自留种子的农业模式,都没有存在的价值。种子能生育,人才能生育。自留种子极大分散,种子安全,人才安全,国家才安全。

说一万道一万,不如一点小小的行动。

大家自己寻找老种子,寻找可自留种的常规稻种植。给家乡的父老打个电话,提个醒,让他们选择可自留种的品种种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抢救老种子。刻不容缓。这是一个民族最后的生机。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