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扒一扒各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有意思!
点击:  作者:北外全球史    来源:学术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8-01-09 09:30:48

 

        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问,《环球》杂志记者求诸书本,一是为了解外国教育界灌输给学生的是怎么一个中国,二来也可寻找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由来的答案

1.

美国历史教科书,另一面镜子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2.

俄罗斯版本

俄语中的中国Kitay)一词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的谐音,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这一称谓沿用至今。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俄罗斯学生读天下中国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中国在俄罗斯人眼中生着一副怎样的面孔?俄罗斯人如何理解过去和现在的中国?

让我们不妨走进俄罗斯学校教材中,看看他们的普及读本怎样向本国青少年灌输关于中国的概念。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10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荐教材,供10年级和11年纪学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辟章节进行介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精细的古代中国描述[《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为古代中国,共分三节,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成就

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详解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书中这样阐释——“‘’‘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中国人对的理解也为俄罗斯人所称道。教材中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在他们看来,小事物中常蕴含着大道理,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中国人总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质,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大道,追求自我完善。谈到中国人的智慧,书中这样介绍: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智慧总是隐而不显,没法直接用语言或行为展示出来。智者不显山露水,就是所谓真人不露相。智者总是通过沉思而非语言或是行为来参悟事物本质。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作为中华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称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一种家庭崇拜。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在所有亲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做出辱没祖先的事情。所以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非常发达。

这一节中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书中将孔子形容为中国第一位智者和哲学家。对孔子倡导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书中特别提到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黄金法则。提到道教时,重点介绍了无为的思想内涵。

本章第三节中华文明的成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华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书中列数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四大发明、数学领域的成就、针灸、根据星辰位置辨别方位的方法、《易经》揭示变化世界中的内在规律等等。

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的瓷器和丝绸、以李白与杜甫为最高成就代表的诗歌艺术、注重意境的中国画、流派众多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的京剧艺术等等,这些在古代中国获得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都在书中有所反映。课本还列举了大运河、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等闻名遐迩的宏大工程和造型艺术。

书中写道,通过数千年来的潜移默化,中国人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民族个性:尊重礼仪传统、善于等待、不急不躁、安时处顺、随遇而安。教科书在文后给学生们拟出了几道思考题,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

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文明史》最后一章对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现状做了介绍。谈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中特别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行这一理论的首要目的是消灭贫穷,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为此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扩大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经历了最初阶段的震荡后,中国在20世纪末期平稳地转变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和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也成功地融入许多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精心制定的内外政策使她逐步成为对世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3.

德国版本

德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崛起

造纸术来自中国。人们将麻布、树皮等煮烂了,将浆水晾干压薄,也就成了纸。早在1400年,在纽伦堡(德国中部城市)就有了第一家造纸厂。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比之前使用的牛皮纸要便宜得多……”

这是德国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中的一段文字。如果说德国的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中国形成印象,那么首先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该是一个神秘的文明古国。

从小学开始认识中国 “Das Reich der Mitte”是德国书本及媒体对中国的称呼,中文的意思是位于中央的帝国。这个帝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世纪,只有皇室才有权利享受书写的艺术。有了纸以后,手工艺者和商人都能够学习书写和阅读了。算术和买卖合同如今可以用白纸黑字来展现。这项中国发明(造纸术)是不是比火药(另一项中国发明)更加具有造福人类的意义呢?

这是德国小学课本对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片断。古老、神秘、文明、领土辽阔,往往是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就始于此。

汉堡著名的阿尔斯特湖中央矗立着一条铜铸的金色巨龙,湖畔挂着上千盏中国红色灯笼,游人如织。这是汉堡一年一度的中国时代大型活动,只是2006年的活动规模更甚从前。

与参加中国时代的许多德国年轻人聊天,发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盎然。谈起他们何时开始对中国有了最初的了解,他们说,在小学。

今年13岁的中国女孩芸芸跟着在德国工作的父母在柏林的一所小学上5年级。她告诉记者,她的德国同学对中国非常感兴趣,经常问她好多关于中国的问题,例如中国的春节,还有十二生肖等等。芸芸学校发的课外读物上有这样一段对中国春节的描述,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2月,这个时候,中国人家庭团聚,而孩子们常常会收到一个特殊的礼物——装着钱的红纸包……”

芸芸说,她的德国老师曾经让她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讲中国的这些习俗。她告诉他们,红包又叫压岁钱,红纸代表好运,而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中国崛起以历史地位

在柏林某文理中学的图书馆里,存有一套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编写的《政治教育信息》丛书,凡是对政治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查阅。这本书这样写到:

自从80年代以来,有两件事情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彻底持续的变更,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和与此几乎同时发生的苏联的衰落……(中国)这个中央的帝国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就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边缘再度回到了中心。

2006年在中国驻德使馆曾经举办过一次德国中学生汉语节。来自德国各地十多所中学上百名德国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唱汉语歌,甚至还用汉语演话剧。一些中学生坦白地告诉记者,他们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感到十分惊奇,十分想到中国看一看,一个以这样速度发展的国家是如何改变的。

一些学生还告诉记者,他们学汉语,除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之外,更主要是认为随着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掌握汉语将成为他们今后事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4

印度版本

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政治课本:复杂微妙的中国认识

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关于中国的几句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还没有印度人知道我来自中国以后就问:你抽不抽鸦片?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编者按——三哥还真是自信啊~~)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但是,相当大的篇幅则放在印度与中国自1950年以来的纠纷和矛盾,特别是1962年的边境战事。不过,印度教科书与中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完全不同。此外,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也相当耿耿于怀,特别提到了1971年印巴战争时中国曾大力支援了巴基斯坦。

历史课本:避不开的中国

与政治课本相比,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内容更为详细,论调显得客观和适当一些,对一个中国读者而言也不无启发。

我们的课本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部分很少,但是在讲述印度古代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国,这是很有趣的,因为很多印度古代的历史记录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记录,比如玄奘的游记,印度首都新德里泰戈尔国际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萨罗吉说,因此,我想每个学生应该都知道玄奘的故事。

印度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则出人意料的仔细。11年级(相当于中国学校的高二)的历史课教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似地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各国的重大事件,其中自然或多或少提到中国。

但特别的是,该教科书辟了一个专题现代化之路,介绍亚洲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的部分大约有1011页,介绍了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这部分课文开头写道:中国的现代历史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结束外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平等和发展。它并不是按照年代前后来介绍,而是分别介绍了中国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兴衰,即清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除了文字介绍以外,课本里也收录了照片、地图和表格等更加感性和形象化的内容。课本还开了一个小专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以及其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是,印度人介绍的方式却有新奇之处。比如,课本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书里说: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显示了不同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在建立独立的现代国家时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日本成功地发扬了传统使之适应新的时代,但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进程也导致了激进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而中国选择的是放弃传统,破旧立新。

5.

日本版本

日本教育借重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的教科书有很多种,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编写人员不同,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所有出版社的教科书都要经文部科学省审定。由于日本和中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无论哪种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都很丰富,尤以高中课本为甚。

最近,《环球》杂志记者到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查阅了日本所有的正在使用的高中教科书,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种类,来了解日本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

古典内容不少于中国高中课本

就中国古典的内容来说,其在日本高中教科书中的份量可以说不少于中国的高中课本。

日本学生学习的《国语综合》相当于中国高中的语文课,教育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综合》采用率为26.9%,在国语综合教科书中排行第二,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文编,是日本现代的小说、随笔和诗歌,占181页,第二部分是古文篇,有和歌、物语、军纪物语,从182页至263页,第三部分是汉文篇,从264页至338页,全是中国古典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寓言故事如守株、矛盾;《史记》的节选如管鲍之交、鸡口牛后、先从隗始;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的《登颧雀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论语的部分章节等,这些篇幅占到《国语综合》的三分之一。

除了《国语综合》之外,还有选修课《古典》和《古典讲读》。其中《古典》里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占了一半,而《古典讲读》几乎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

另外的一本教材《伦理》相当于中国的德育课,总共分为五章,涉及到中国的内容也不少,在《人的自觉》一章中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在人与宗教一节中介绍了中国的佛教。在第二章《外来思想和日本传统思想》一节中,介绍了佛教对日本人的影响,儒教在日本的展开等。从中可见,日本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日本的年轻人。

不统一的近代战争史观

《世界历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课,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采用率为39.6%,排名第一。该书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明清的中国发展有专节叙述,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评论。在其中的《东亚民族运动》一章中专节介绍中国的动向,其中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北伐战争、四一二大屠杀、长征等。在日中战争的扩大一节中写到,“ 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后,军部力量越来越强,日本转向法西斯战时体制,军部筹划在中国华北扩大领土;19377月,以北京郊外卢沟桥事件日中两军冲突为契机,战争开始扩展到中国各地,日本军以攻下南京为目标,12月占领南京时,日本军大量屠杀一般市民和俘虏

总之,日本高中教科书关于中国的内容十分丰富,日本人关心中国,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有关,也与日本教科书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现状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关于日本近代史的部分,日本历史教科书还是存在着反省侵略战争不够深刻的特点,而日本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

6.

英国历史课本

在介绍中国的这四页里,第一个重点是中国的发明(Chinese inventions),第二个重点是在元大都(汗八里)城市的生活是怎么样的?What was life like in the city of Khanbaliq?)“中国的发明共占两页,课文放了一张古画,古意盎然。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