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新闻热点 > 阅读信息
淠史杭——新中国敢于比肩红旗渠的水利工程
点击:  作者:星火旅游    来源:星火旅游  发布时间:2017-04-12 10:48:00

  

红旗渠——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webp (1).jpg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却又是最好的说明。用一段串数字足以说明为什么红旗渠能如此震惊中外,彪炳千秋。红旗渠,这一令世界惊叹的巨大工程 , 是人民用生命同大自然搏斗的一次壮举 , 它源于中国农民最为实际的基本生存需求 , 是解放了的中国农民自身伟大力量的真实见证。是毛泽东思想正确指导下的产物,是人民公社制度物质保证下的产物,是林县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的产物。

 

1.webp (2).jpg

 

红旗渠是一条救民于既倒的生命之渠 , 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 , 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 , 与日月同在。红旗渠精神也决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诞生的 , 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 百折不挠 , 勇于和善于冲决一切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 。

 

10万天不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人,以最原始的工具,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半山腰,凿出了一条绵延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解决了几十万人口吃水的难题和全县干旱田地的灌溉问题。被誉为“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连周总理都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就是林县红旗渠”!

如此说来似乎纵览中原,无人能与其比肩。其实是有的,它就是——淠史杭。

 

1.webp (3).jpg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淮河流域得淠河、史河和长江流域的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23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1.webp (4).jpg

 

英雄大别山,红旗处处扬,皖西人民志气大,修起了淠史杭,水在山中穿,帆在岭上扬,五大水库连成片,渠道纵横织成网……”一首由高永康作词、朱南溪作曲,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而如今几近失传的老歌——《歌唱淠史杭》是这么唱的,歌唱家孔英的歌声是深情的,不论是歌喉还是词曲,无不饱含了对一代建设者的由衷赞美。是啊,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如果没有那么一群建设者们,没有他们胼手胝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克己复礼的无私奉献,那个“水在山中穿”,“渠道织成网”的旷世奇迹,又怎么能创造得出来呢?

 

1.webp (5).jpg

兴修灌区背景概况

 

古老的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570多条支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它横贯豫、皖、苏三省,绵延千里,纳千河百川,最后注入洪泽湖。

 

1.webp (6).jpg

 

自古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但淮河两岸尤其是安徽人民饱受其害。每当洪水咆哮而来,四周茫茫一片,良田被毁,房屋倒塌,人畜陷入灭顶之灾。可以说旧日的淮河肆虐成灾,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重复上演着冲毁房屋、庄稼,卷走牲畜、财物,吞噬百姓生命的惨剧。

据文献统计,16世纪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50年间,水灾平均每百年发生94次。水灾次数日趋频繁,危害程度扶摇直上。1950年夏季,淮河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泛滥之处,百姓无处逃生,竟然发生了人蛇争树,最后人被蛇活活咬死的惨剧。

淮河流域,从河南流下来的有20多条支流,都是平原河流,而南部大别山河流——淠河、史河往往因山高水急,一贯下来便占了河道,由河南平原下来的水就进不了淮河。淮河流域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决定了治淮首要得治理大别山的洪水。

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个大型水库建成,削减洪峰,效益明显。可大别山水库群拦腰截断了淮河的几大支流,淮河流域的水灾得到缓解之后,江淮地区的旱灾又更加突出了。

丘陵地区河汊虽多,但水低田高,无雨则旱。江淮分水岭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春播时常遇春旱,水稻抽穗时往往又面临“夹秋旱”,一年到头,浑身累得出油,立秋不下雨,收个瘪稻头。真是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1.webp (7).jpg

 

新中国成立后,江淮地区修塘筑坝,迭兴高潮,但这些工程毕竟集水面积小,蓄水量小,一遇大旱,往往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即便是在一些条件好的地方,正常年景也只能是满足灌溉水量的30%~40%。抗旱能力低下,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于是,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祖祖辈辈饱受旱涝之苦的人民群众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在历时14年,累计四个亿的工作日内,开挖出六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初步建成了横跨江淮两大流域,设计灌溉面积达1198万亩,惠及安徽、河南两省,四市,17个县区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

 

1.webp (8).jpg

 

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奏响了一首首撼天动地的山河交响曲。

 

从数字看淠史杭

工程: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

面积: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

 

1.webp (9).jpg

 

水源:淠史杭灌区水资源总量约100亿立方米,上引源自大别山区总库容66.5亿立方米的五大水库为主水源,外依38座抽水站提引灌区边缘的城西湖、城东湖和巢湖之水,内靠总库容为21亿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和塘堰拦蓄地面径流作为调节水源。蓄、引、提三种水源联合调度,互为调节。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233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建设:1958年8月19日在横排头掀起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艰苦岁月里,近百万民工、干部、职工和劳改队员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的突击队、战斗队达6400多个,最高日上工达到80万人,在累计4个亿的工日内,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劳动工具,完成了近6亿m3的土方施工任务,如围成一米高宽的长堤,可围绕地球10多周。近百万建设大军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1.webp (10).jpg

 

四个难题

     特殊时代背:

     1958年,正值国际形势严峻内遭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大型工程建设全部下马,以减轻农民负担。要在这个时候,要依靠国家支援,显然是不可能的。

      艰巨的工程任务:

      淠史杭灌区的自流灌溉率要达到80%以上,也就是说灌区80%以上的稻田不用水车,不用抽水机,打开渠道闸门,即可得到自行灌溉。如此一来,所控的渠道,势必遇岗要劈岭,逢冲要填方,碰到自然河流要作立体交接处理。据统计,全灌区十米以上深切岭工程就有96处,超过十米的高填方工程48个,各类渠系建筑物多达六万余座,其施工任务艰巨,劳动强度之大的确世所罕见。

      薄弱的经济实力:

      从物力财力来看,安徽省财力十分薄弱,连年灾情已是赤字难解,加之“乞丐乡”的称号,更是难以拨款给予工程建设。淠史杭一开工就遇上大问题,无法立项,也就是说是个“黑工程”,国家计委和安徽省计委都没有认可,找水利厅也无法给开绿灯。这就意味着得不到投资,也得不到与投资相挂钩的水泥、钢材等物资。建材,资金捉襟见肘。

      短缺的技术问题:

      当时淠史杭工程水利技术人员加上测量员,人数不过三四十人,由黄昌栋带着。而且没有什么先进的测量仪器,挖掘工具。复杂的地质,激流猛如虎的大别山区兴修灌区,这么艰巨的施工设计任务他们能完成吗。

 

1.webp (11).jpg

 

1.webp (12).jpg

 

血肉铸就淠史杭

 

水脉图和地形图对照,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结合山区水库和平原灌溉网,沟通不同水系的自流灌溉项目。这个工程主体也是靠人力和农业社会的物资完成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也实在没有多少工业物资可投入。

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资金困难,技术匮乏,材料短缺,安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卑不弃,坚忍不拔。淠史杭自行灌溉水利工程,整个全是靠石头做成的,那么多的石头没有工具怎么弄?完全要靠人的两只手。人民群众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对抗坚硬的岩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大别山的悬崖峭壁硬碰硬。淠史杭这个惠及两省、四市、十七个县区的灌区就是人民群众用自己的一双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靠的是一锤一钎一点一点修成的。

 

1.webp (13).jpg

 

没有工具自己带。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淠史杭这样的大工程。但不是盲目出死力气:

 

1.webp (14).jpg

 

面对原始的施工工具,他们开展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麻僵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涌现了1.1万名能工巧匠,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

 

1.webp (15).jpg

 

1.webp (16).jpg

 

面对技术力量缺乏,灌区建设者们边干边学,在广阔的建设工地课堂上,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土专家”,使淠史杭工程的科学构想变成了美好现实。

面对短缺的建筑材料,他们无私奉献,自制炸药,自建水泥厂,捐献木料,保证了骨干工程和重要建筑物的建筑用材;1958—1972年14年间,他们胼手胝足,肩挑手抬,艰苦奋战,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工具,大干4亿个工日,开挖了2.5万公里渠道,完成近6亿m3土方,建成了横跨江淮、沟通三河、造福皖豫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人民丰碑,也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一代文豪郭沫若在参观淠史杭工程时赋诗称赞:“人民力量不寻常”。

 

1.webp (17).jpg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典礼在六安县苏埠镇南5公里的横排头隆重举行,中共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为典礼剪彩,专员兼淠史杭工程指挥赵子厚发布开工命令,挥锹破土。

开工初期,国家没给一分钱,地区财政也拿不出钱,所需物质基本上靠群众自筹。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根,旧钢铁437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三个水泥厂,用石臼舂,用碾子碾,石料破碎以后,用筛子筛,用手工搅拌。生产了数万吨土水泥,用于次要工程建设。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11条干渠全面铺开,最高上工人数达67.8万,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每个民工一个工日补助0.25-0.5公斤口粮和一毛钱菜金。

 

1.webp (18).jpg

 

在这样的窘境面前,世世代代受够了旱涝之苦的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有钱要干,没钱我们也要干,我们有的是劳力,多的是智慧。

如今淠史杭灌区周边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任谁过去都能写出说出高赞之语。那些言语诗词是浪漫的,可浪漫终归无及当年的火热,他们正是用他们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谱写这华章。如此美景,怕是也只有那些曾为她抛洒热血的革命建设同志们才能体味其中一二吧。

 

淠史杭效应

 

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1.webp (19).jpg

 

四五十万公顷农田从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这个说法貌似不容易形成直观概念。我们可以和名声更大的都江堰灌区(不只是都江堰枢纽)对比。到1950年的时候,都江堰灌区修了2000多年,总灌溉面积是18万公顷(解放后扩建到60万公顷)。这还依赖于川西极有利的地形。淠史杭工程14年时间在贫瘠的大别山外围搞了三个都江堰灌区出来,不依赖电力的自流灌溉面积也相当于2个都江堰灌区。效果不言而喻。   

   

灌区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大大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区域内的灌溉面积由兴建时的12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万亩,粮食年产量由兴建时12.3亿公斤提高到目前的50亿公斤左右,灌区17个县(区)有7个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正常年份提供的商品粮不少于18亿公斤。淠史杭灌区是安徽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它以占安徽1/10的土地面积、1/6的耕地面积、1/5的有效灌溉面积生产1/4的粮食产量、1/3的水稻产量,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河南效果另计)。

 

1.webp (20).jpg

 

大地上挖出一条新河,地图上就会增加一道蓝线。淠史杭横亘在那里,川流不息,穿过那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穿过那荆棘丛生的泥洼小道而来。水,清澈的水,甘甜的水,魂牵梦绕的水。当千年的梦成为现实时,那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呢。不是过节胜似过节,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大家奔走相告,欢声震动,泪如泉涌,喜极而泣。

1963年波兰的一位水利官员来到淠史杭灌区参观,叹服之余,向东道主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你们修建这么一座庞大的灌区,一共派了多少警察监工?动用了多少军队?每天给民工多少钱?”

他得到的肯定回答是,没有一名警察监工,也没动用一兵一卒,民工们非但没有报酬,还自带工具和口粮。

 

1.webp (21).jpg

 

随着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欣欣,想来淠史杭精神也会永远流传下去:

人民自主精神以前修不修水利工程,老百姓做不了主,不修,也无人敢问责,修了也是极个别“清官”大老爷的恩赐。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自己为自己兴修灌区水利工程。

人民自立精神人民群众不靠天,不靠地,不伸手向国家要钱,大家靠自己组织起来的力量,自己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1.webp (21).jpg

 

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依靠群众优势,万众一心,步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的新愚公们修建淠史杭灌区,靠的是集体的力量,排山倒海,无坚不摧,以十年时间创造了人类奇迹。

无私奉献的精神。淠史杭生产资料归劳动者集体所有,民工们在为自己共同的利益而奉献,所以不讲待遇高低,不论任务轻重,不分份内份外,没有监工,没有怠工,他们在自觉地、主动地、愉悦地、有尊严地劳动。他们在舍身忘死地干,重活抢着干,民工瞒着领导干,妇女与男人争着干,干部与民工比着干,而且心情舒畅,以苦为乐,心甘情愿地干,工地上钎锤的敲击声和民工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交响乐。

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淠史杭一修下来,创造了许多管用的土办法,同样也培养出了大量的土专家。人民群众有无限创造力,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凝结成集体智慧,才能激发最大的创造活动,形成最大的创造合力。

 

1.webp (22).jpg

 

1.webp (23).jpg

 

1958年至今,淠史杭工程已经历经近60年的风雨洗礼,这50多年来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淠史杭似乎逐渐从人们记忆中淡去知晓淠史杭的人太少了。

年轻人不知道,甚至大学教授也不知道。外地人不知道,甚而家住淠河畔、六安的当地人也不知道。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何加大宣传和推介,让老百姓都能认识和了解淠史杭工程的历史,以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显得非常迫切。

 

1.webp (24).jpg

 

相关活动:2017419-24日,星火旅游将邀请知名学者老田同行,前往大别山区,参观淠史杭水利工程,走近鄂豫皖根据地。活动正在报名中,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