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朱向前:所以我说毛泽东是千古一人,亦是前无古人,肯定也是后无来者
点击:  作者:朱向前    来源:前进的路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8-14 12:39:57

  

  他是一位能将沙子拧成绳子的伟人,

  他是一位博通古今胸怀天下的伟人;

  他用雄韬伟略,赶走了日本鬼子;

  他用文房四宝,打败了蒋家王朝;

  他是思想家、战略家,

  他还是作家、诗人;

  他一生手不释卷,学以致用;

他一生勇于实践,革故鼎新。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讲武堂》。上次我们讲了毛泽东是如何读书学习的,今天我们重点讲一讲毛泽东读了这么多书以后是怎么运用的,如何使它们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转化成能力、魅力和魄力。

我重点举三个例子,一是毛泽东讲话,一是毛泽东作文,第三是毛泽东写诗。由于这样一种深厚的博大的文化底蕴,毛泽东讲话的风格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信手拈来,妙趣横生。那么他自然带来一种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凝聚力,甚至是鼓动、煽动、征服、威慑,文化的力量。

19583月的"成都会议"为例,"成都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开了24天。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自始至终兴致颇高,多次讲话、插话。322日,他在第四次讲话中,倡导大家敢想、敢干、敢说,信口讲了这么一大段话,说孔子不是二三十岁就搞起来的吗,耶稣开始有什么学问,释迦牟尼19岁创佛学,学问是后来慢慢学的;孙中山年轻时有什么学问,不过高中程度;马克思开始创立辩证唯物论年纪也很轻,马克思开始著书的时候只有20岁,写《共产党宣言》不过30岁,学派已经形成;章太炎青年时代所写的东西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康有为亦如此,刘师培成名时不过20岁,死时也才30岁。王弼注《老子》时不过十几岁,死时才22岁。颜渊死时是33岁,青年人抓住一个真理就所向披靡,所以老年人是比不过他们的,梁启超青年时也是所向披靡。

大家听听这一段,毛泽东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他历数了古今中外很多文化名人,很多文化大家,大师的主要著作,著作时候的年龄,信息量非常密集,毛泽东都烂熟于心。对当时的中央委员们来说,我们知道那时候的中央委员、高级将领们有很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对这些人的名字,起码一部分人的名字都是陌生的,但是毛泽东却如数家珍。这些话说完以后,给大家了一种感染还是震撼,大家可以想想。

我是这么推测的,毛泽东军事才能、指挥才能毋庸置疑,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所有跟着他打江山的这些人都彻底信服了,但是毛泽东文化的底蕴,文化的魅力,还没有从容地跟大家展示过。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哪有时间讲这些。这次经济会议开得很宽松,开得很从容。毛泽东是有意无意地给大家抖搂抖搂这些,摆摆龙门阵。

当然,大家以前都知道毛泽东文章写得好、诗词写得好,但是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很多人通过这次会议认识了毛泽东另一个侧面,就是文化软实力有多么厉害。因为随之,毛泽东给大家印发了中国古代诗人写的四川诗文,杜甫的、李白的、王勃的,印发了以后又说,印了些诗,尽是老古董,搞点民歌好不好,每人发三五张纸写写民歌,不能写的找人代写,限期十天收集,下次会议印一批出来。这给很多人出难题了,我们知道在中共高层会写古典诗的,董老董必武、叶剑英、朱德、陈毅,差不多就这么几位。其他人都不大会写。

这确实难为了大家,而且毛泽东有话在先,不会写的可以找人代写,这不等于骂人吗,弄得很多人有点心虚。然后,毛泽东由此谈到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一是古典,二是民歌,形式是民族风格,内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本来是个经济工作会议,结果毛泽东纵横捭阖,由此谈到中国的诗歌,谈到新诗的出路,虽然他可能是随便说说,但是确实是至理名言,以我年轻时候十年写诗的经历,我觉得毛泽东对诗的思考是至为深刻和准确的。  

信手拈来、纵论古今,这种领袖你能不服?西哲有云:"知识就是力量。"毛泽东的力量如何?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感染、文化的征服,甚至是一种文化的威慑。通俗地说,就是你知道的我都知道,我知道的你基本不知道,你面对我你就心里发虚

 (1)说到话风,比较典型的,是"成都会议"这次讲话,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一个机会,毛泽东在中央高层,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文化底蕴和魅力,从而使大家对他更加信任,更加钦佩,更加崇拜。其实,集中体现毛泽东的知识、思想、才华、激情,主要还是他的诗文。

比如毛泽东的文章,虽然我原来对毛泽东的文章略有研究,但我是侧重研究诗词。今年328日,我看到《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著名散文家梁衡在《人民日报》发表整版文章,题目叫做《文章大家毛泽东》。他提出了毛泽东文章的四大特点:

首先是在磅礴淋漓的气势,其次是知识渊博用典丰富,第三是充满辛辣讽刺和轻松幽默,第四是通俗与典雅完美地结合。结论是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研究,但是看了他的观点以后我基本认同,因为梁衡可以算是个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多次进入中学课本、大学课本。他研究了毛泽东的文章写法,提出来《文章大家毛泽东》。

对毛泽东的文章,我们今天没有更多时间来展开具体研究,但是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老三篇",当年我们都背过。《纪念白求恩》,不到一千字,写得多么好,关于国际友人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概括得非常好,尤其有的名句,人所共知,非常具有毛泽东个性的语言风格。比如文章结尾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像这种句式,一个,一个,一个这种排比,很少人这么用,但是毛泽东这么用,这些话流传甚广,给人们记忆深刻,这篇文章还不到一千字。

 

《为人民服务》,这是张思德追悼会上的一个悼词,也不到一千字。里边也有几段名言,比如大家熟悉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还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也是不到一千字的短文。还有《愚公移山》,一千多一点,是 "七大"闭幕词,多么别出心裁。

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中讲了一个寓言,即愚公移山的寓言,通过这个寓言动员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愚公精神,挖山不止,最终会把三座大山给挖走。最著名的语录就出自这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党的大会上的闭幕词,一千字多一点,讲了个寓言,这种文风,我们今天学得到吗?

其他文章我们就不多说了,就说《毛主席语录》吧,我先说说题字。

广大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我们从小,从幼儿园就看的八个字。我没找到准确的出处,但是据我推测,应该是某一年为六一儿童节的题词,当年肯定不光他一个人题,其他中央领导可能都题过,但是其他的早已不知所终,只有毛泽东这八个字留下来了。走遍全国的幼儿园、小学都是这八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何其简单,通俗易懂,但是生动、传神、励志。首先,对小孩题字肯定得让小孩看懂,还有比这更浅白易懂的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笔画很简单,但是很形象。天天向上,我每次看到这几个字,就感觉有一种卡通感,就是一棵小白杨噌噌噌每天向上,天天向上。这是面对小孩说的,面对青年怎么说呢?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说得多好,面对青年人,没有比这个说得更好的了。

给人民解放军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遍布全国的军营,走到哪里照壁都是这八个大字,或者在墙的两边、大门两边,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我党宗旨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言简意赅。延安抗大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比这个题得更好的吗?现在我们的大学,包括军校都在写校风校训,琢磨来琢磨去,厚德载物这一类,都差不多,互相抄袭。但是毛泽东的八个字跟谁重复?跟谁也不重复,我们都不好意思去重复,不好意思去抄袭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运动是干什么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这话多年不提了,但今年830号在沈阳第八次全运会开幕前夕,习近平主席接见全国体育届先进代表时,强调了毛主席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锦标主义的纠偏。增强人民体质比金牌重要,哪怕是奥运会。毛泽东的题词,都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抓住要害,但是通俗易懂。

曾经在手机上流传过所谓毛主席影响最深远的十句话,是广大网民给他总结出来的。说最具有真理性的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证明了的一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的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最大气的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谦虚的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最震撼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最威严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最自豪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有志气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最无可奈何的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这些都是毛主席语录,包括前面讲的为人民服务。我们部队一到危难险重的时候,集体呼喊的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种节奏,铿锵有力,一句赶一句,确实给力。现在谁来写这样的话呢?比这更给力的?没有。

(2)最能集中体现毛泽东思想、文采、激情的,还是诗词,诗词最能代表,也最能穿越,就像毛泽东自己编"毛选四卷"的时候,说前三卷自己都没有什么兴趣看,意思就是时过境迁,因为有些文章,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当然有很多还是有穿越性的。但是诗词不一样,毛泽东诗词就有这种功能。

今天我们可以说,上至人民大会堂,下至乡村小酒店里,往往举头一望,墙上挂了一幅字,那就是毛主席的《七律o长征》、《沁园春o雪》、《卜算子o咏梅》。这没有谁号召,没有谁要求,更没有谁炒作。毛泽东离开我们37年了,没有谁要求,都是发自内心的,从上至下,从下至上都喜欢,而且用的是毛泽东的手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普及程度,他深入人心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李白。大家可能觉得有点耸人听闻,但是我说的是普及程度啊。尤其在毛泽东离开我们37年以来,如果说当年有一种政治高压或者政治语境,你不学也得学,不背也得背。可这三十多年以来没有,甚至恰恰有一种反的声音,就是"去毛化"

中小学课本不断把毛泽东的文章、语录、诗词去掉,据说现在还剩下一首。这个我看到网上讨论过,但是我没有去查证,到底是不是还剩了一首,剩的哪一首我也不知道,这好像是个趋势,就是要"去毛化"。但是仍顽强地、生生不息地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能背的李白的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更多的中国人知道的。李白真正的代表作《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有几个人能背啊?但是毛泽东诗词不一样,谁不能背几句?

当年我们说,有井水处有柳词,说的是柳永。后来说,有华文处有金庸。今天我也敢说,有华文处有毛词。我也到一些国家去转过,在很多中餐馆里看到墙上挂的仍然是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好在哪里呢?时间关系,不可能展开来讲,我就讲半阙词,《沁园春。雪》下阙,这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也是被公认为代表毛泽东诗词最有水准的,最具有毛泽东风格的。下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大家都熟,我只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个是惜,惜秦皇汉武,可惜的惜,惋惜的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是最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伟人,其他的还入不了毛泽东的法眼。但是就这几位,毛泽东仍然感到为之惋惜,为之叹惜,叹惜什么?略输文采,稍逊风骚。风,《国风》。骚,《离骚》。这是文学作品的代称,也是才华的代称,说的都是一回事,就是文采不行。跟谁比不行呢?得有个参照,依我一己之见,我"冒叫"一声,向毛主席学习,"冒叫"一声,那就是跟我们毛泽东比还差了那么一点。

这些历史功绩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文采上毛泽东是比较自负的,就是这几位比我差一点,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毛泽东对前面四位还是比较尊重,措词比较温和,比较低调,就说"略输",稍微差一点点,差得不多。但对成吉思汗,毛泽东就有一点不屑了,语气就不一样了,"只识弯弓射大雕",只会用弓箭射鸟嘛,这个哪行,这不行。毛泽东一贯的理念就是,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所以,毛泽东身体力行,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一位最重视文化、最重视舆论、最重视宣传的一位领袖。同时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雄文伟词,这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自己又把它做到了最好,还有谁?没有。

(3)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你文采如何,有没有一点文化,肚子里有没有一点墨水。其次是重视写作的背景和时间,有些人误以为《沁园春o雪》,是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写的,也是在这个期间发表的,其实不然。

准确的是193626日写的。26日写下这首词《沁园春o雪》。大家想想19362月,1935年中央红军才到陕北,立足未稳,衣衫褴褛,前途未卜,凶险莫测。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央红军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毛泽东的命运比在江西苏区凶险百倍。但是你读到这首词时,完全读不出这种感觉来,读这个词的感觉是江山已定,霸业已成。所以蒋介石看这个词说,这个词里面有帝王气,就是我们说的霸气。

毛泽东为什么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能写出这么雄伟的词?这当然是毛泽东创作的一贯特点,毛泽东的个性是富有挑战性,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越是艰难困苦,他越能写出好诗词。《七律o长征》、《忆秦娥o娄山关》、《清平乐o六盘山》、《念奴娇o昆仑》等诗词,都是在长征路上写下来的。再有很重要一条,就是毛泽东相信文化的力量,他始终认为打仗不是打的武器,或者不仅仅是打的武器,更不仅仅是打的是人力,更多的是民心。怎么来赢得民心?靠武力恐怕不行,更多的靠文化,所谓化成天下。文化文化,靠文来化成天下,赢得民心。所以毛泽东如此重视文化的力量、重视宣传的力量有他深刻道理所在。

三十岁的毛泽东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党中宣部长,代理中宣部长。蒋介石三十五岁,当黄埔军校校长,一个掌握枪杆子,一个掌握笔杆子,最后两个人"PK"

19458月,毛泽东单刀赴会,去重庆谈判,正好柳亚子索词,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信笔写下十年前的《沁园春o雪》送给柳亚子。这是个人的事情,诗有唱和,不需要经过五大书记讨论,但它在1945114日的《新民报》晚刊上一发表立刻轰动了重庆,轰动了国统区,为什么?

第一它横扫二十世纪中国词坛,这个词一发,别的词就没有了,这是我个人观点。

第二它粉碎了国民党长期以来对工农红军,对朱毛的妖魔化宣传。因为国民党当年是执政党,所有媒体由它掌握,谎言说一千遍即成为真理。它天天说共产党是山大王、土匪,杀人放火,路过茅台镇,在茅台酒的酒池子里洗脚等等。国统区很多人并不了解朱毛,也不了解红军,恐怕很多人信以为真,或者至少将信将疑。今天这个土匪来了,到重庆来了,而且发表了一首词叫《沁园春o雪》,大气磅礴、风流倜傥、文采飞扬,都看傻眼了,一个土匪能写出这么好的词来吗?别说土匪,你委员长行吗?委员长不行。委员长一看,把陈布雷叫来,他的文胆,他的大秘,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其实蒋介石是知道的,但是他不敢或者不愿意正视这个事实。

他问陈布雷,你看这是毛泽东写的吗?陈布雷这个人比较老实,说毛泽东这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极深。更重要的是,这种气势舍毛泽东其谁?只有毛泽东才有这个霸气,其他人不可能。蒋听了说,你现在帮我去找一帮人来,和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不要让他鹤立鸡群,咱们跟他搅和搅和,"P"不倒他,咱们也跟他掺和一下。

陈布雷领命而去,召集重庆,当时重庆是陪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有的是,叫了一帮诗人、作家、教授,来和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过了几天,选了一批去向蒋介石复命。蒋介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毛泽东这个词你单看也许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和其他的一比,确实是高下立见。因为在这之后,11月、12月期间在重庆各大报上一共发表了34首和毛泽东《沁园春o雪》的词,确实都不行。 

(4)此时的蒋介石,明白了什么叫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沁园春·雪》一百多个字,为什么影响如此之大,因为重庆谈判之前,抗战刚刚取得胜利,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时候,是相信国民党蒋介石,还是相信共产党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胜过了所有的雄辩。

 

当时全国尤其国统区的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观望,在比较,在犹豫,在纠结。好了,现在毛泽东来了,发表了一首《沁园春·雪》,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领袖的标准也很简单,四个字,君师合一,什么叫君师合一?君,君王的君,能马背上打天下的人,打江山的人。师,老师的师,要把这两个人合在一个人身上,君师合一。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吗?它是两分的,一种是像孔夫子,后世把他尊为万世师表。但生前不行,尤其晚年十几年,差不多十四年,惶惶如丧家之犬。到处推行他的学术和理念,都没人接受,颠沛流离,这也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往往容易比较理想化,执行力、操作力比较差。

像李白,狂的时候狂得不得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喝点酒,说点酒话,真的一纸诏令通知他去长安报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得不行,他以为他到长安去参加"中常委"呢,实际上是调到"中央歌舞团"写歌词。听点朝会,旁听一下嘛,自己写诗形容当时这种情形,叫做,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不知道,啥也不知道,经国大事你能搞得了吗,搞不了。这恰恰是中国历代文人的通病,从孔夫子一直到蒲松龄,大概都有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能打江山的像刘邦、朱元璋这一类半文盲,杀伐决断,深谋远虑,甚至狡猾无比,这些人能打江山,但是文化不行。既是文化大家,又是大军事家,两者结合,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所以我说毛泽东是千古一人。

这个人来了以后,能力怎么样?当年他带了几百个残兵败将上井冈山,后来蒋介石五次"围剿"他,最后赶了他两万五千里,现在人家是120万军队,200万民兵,根据地是一个亿,这个人能力还用怀疑吗?不用怀疑了。今天你把他请到重庆谈判,等于是承认相当于平起平坐的谈判,能力不用怀疑了。文化怎么样?看《沁园春o雪》足矣,他赢得无数的民心,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这首词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

当时的重庆热闹了,毛泽东在重庆谈判谈了43天,这期间蒋介石六次宴请他,两个人十一次密谈,几乎是不带第三者的,因为不需要翻译,就两个人谈。六次宴请,加上我方的回请,还有各民主党派的宴请,文化名流的宴请,今天我们反对饭局,但是那时候毛泽东在重庆那是天天都是饭局。

在饭局上有一道靓丽风景,就是毛泽东在前面去给别人敬酒,或者接受别人的敬酒,周恩来紧随其后,紧随其后干吗?代酒。代酒,什么意思?第一就是为了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因为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是不是鸿门宴啊?深入虎穴,这个可能性很大。所以在延安,中共高层讨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反对毛泽东来重庆谈判,说不行,不能去,万一把你扣在那儿怎么办。当时指定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毛泽东说,我如果回不来了,也就是他了。这叫做大智大勇,应该说还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前面我用两个成语形容毛泽东,一个叫做鹤立鸡群,一个叫做君师合一,第三个叫诗史合一。这是我一本书的题目,叫诗史合一,是对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什么叫诗史合一,从25岁的毛泽东,1918年写下《送纵宇一郎东行》,表明革命心志,到他1949年写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三十年间有28首诗词,正好对应和记录了他领导的28年武装斗争,也可以说是巧合,也可以说是天意。用自己大气磅礴的、瑰丽多姿的、文采风流的诗词创作,有意无意地记录了自己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惊天动地的、波澜壮阔的、翻天覆地的斗争历程。

所谓艰苦卓绝,就是一介书生,起于草根,千难万险,艰苦非常,我们可以想象,从当年上井冈山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所谓惊天动地,就是以弱抗强,以卵击石,石破天惊。所谓波澜壮阔就是,从小到大,百川归海,势不可挡。所谓翻天覆地,就是乾坤再造,捣它一个底朝天,开创一个新纪元。毛泽东是用诗写史,就是用他的诗歌来记录历史,也是以史写诗,他创造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首诗。正事写史,他主要是创作历史。余事写诗,业余时间业余爱好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所以我说是千古一人,亦是前无古人,肯定也是后无来者。

毛泽东读书学习,然后运用这些文化底蕴转化为能力、魅力和魄力,通过读书学习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朱向前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军艺首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军旅文学理论批评和毛泽东诗词研究。著有《中国军旅文学50年》、《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