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潇湘农夫:从马克思出发试探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问题
点击:  作者:潇湘农夫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8-01-23 19:18:07

 

 1.webp (18).jpg

 

  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细解剖,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而且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全部秘密;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而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而且揭示了现代社会即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经济规律;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揭示了其呼唤出来的生产力成为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的魔幻力量;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而且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的不可避免。因此,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不仅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探讨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且其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揭示的现代社会经济规律一般,为我们探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一些现成的基础理论,因而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探讨,还必须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

 

  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统一体并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为根本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且主要是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一经产生也就取得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地位: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其它一切矛盾产生的根源,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因此,只有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因此,只有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建构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大厦。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正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活的有机体”——在当时,这个“社会活的有机体”的典型是英国——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且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和资本增殖的秘密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生产,在宏观上是由商品流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生产关系、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各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总资本一般的社会结构五个基本经济层面构成的。其中,不同经济层面相互之间,各层面内部的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辩证的关系,都处在运动过程中;所有这些运动综合起来,就形成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就是关于“庞大的商品堆积”的商品生产。这种生产就是“为买而卖,为卖而买”的商品生产。这种商品交换,中国当代那位著名的“为穷人说话,替富人办事”的茅某,向我们推销了一条西方经济学铁律:“交换产生价值”从而增殖了资本,仿佛人们只要成为生意人,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发财致富梦。然而,事实告诉人们,这是天方夜谭。真正揭露商品交换秘密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者按照现代时髦的说法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商品交换或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主体”即资本家所有制或资本产权或简称资本,“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188页)因此,商品交换的市场机制,乃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体制基础。

 

  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实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或曰产权关系。这种所有制或产权关系,与历史上的其它私有制不同,表现为资本家的资本所有制,具体表现为资本家的银行、工厂、企业、土地等生产资料产权。这种资本只有一项具体的功能,即无休无止地增殖自己,“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己,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3卷 第260页)因此,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也表现为资本的功能:“绝对的致富欲”“价值的追逐狂”。

 

  马克思指出,资本不能自行增殖自己,它必须找到一种商品与自己“平等地”交换,才能增殖自己。恰巧,历史创造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自由的活的劳动力。首先,他是自由的,自己是自己人身的所有者,因而他有权决定自己的劳动力是否出售,当劳动者决定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买者和卖者的交换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并且为了能将这种买卖长期做下去,“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限期内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其次,他除了自己以外,一无所有生产资料,“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资本论》第一卷 第191页)这种具有自由的活的劳动力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工人即无产阶级。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生产资料、生产原料和生产工人,于是就成了生产指挥官,于是就对自己的生产发号施令。于是,通过生产、流通、交换,资本家就像变戏法似的实现了自己的资本的价值增殖;于是,通过分配工人得到了工资、资本家得到了利润、货币所有者得到了利息。这在资本家和他的辩护士看来一切都十全十美,并且整个社会都实现了和谐安宁。

 

  但是,在资本家和它的辩护士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的地方,马克思却用铁的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拥有一切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生产: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当然就占有产品并把它们变成商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第442页)而在资本主义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总是用一定的时间为自己生产工资以购买生活资料,又用自己的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体现在法律下的平等一下子就转变为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绝对秘密和源泉。这种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不是个别资本家的行为,而是资本家阶级的整个行为,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生产,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的私人占有。所谓社会化的生产,无非是整个劳动者阶级既无产阶级投入自己的活劳动而创造的物质力量即生产力,客观上使生产力社会化了并且要求社会化了的生产力归劳动阶级所有,也就是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变为整个社会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也就是从资本家的行为变为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共同行为;产品分配的社会化,也就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由资本家独占变为整个社会共享。所谓资本家的私人占有,不仅表现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表现为资本家因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全部社会产品。这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剧烈的矛盾。这种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其它一切矛盾产生的母体,“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借以运动并在大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同上)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必然造成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资本家个人生产的计划化和组织化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相对立:

 

  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企业里可以发号施令,有权决定一切,也有权经营管理一切。可是,资本家一旦越出自己发号施令的范围即来到交换市场,他就显得无能为力。商品体跃上金体,这是危险的一跃;如果这一跃不成功,摔伤的不是商品体,而是商品体背后的主人即资本家。当资本家的商品“一跃不成功”即将成为社会常态之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而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都是对物质生产力的破坏,都在造成经济的倒退或停滞。因此,资本主义解放了生产力,也在不时地破坏生产力,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严重对立。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必然造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在造成资本家阶级的愈来愈富和无产阶级的愈来愈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生产资料一旦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并集中到资本家手里,资本家就拥有了对产品的占有权力;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因而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资本主义的生产,使得“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同上 第429页),因此,无论资产阶级是否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资产阶级如果不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就会失去发家致富的源泉;如果不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资产阶级就会像皮尔先生一样可怜!因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的灭亡。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内在的深刻对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造成资本的集中;资本的集中,必然造成“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随着劳动阶级的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日益加深,“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荣起来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同的地步”,就会发生社会革命,资本主义的外壳就会被炸毁。(《资本论》 第一卷 第831页)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是马克思破解资产阶级社会全部秘密的钥匙。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掩盖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决定其它一切矛盾的矛盾。

 

  二、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昭示意义

 

  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有指导、启示和借鉴意义的。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告诉我们,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这实际是我们在前面那篇文章指出的,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揭示过程。在这里,这个辩证关系表现得更明显了:通过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对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矛盾的揭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揭示,也就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了事实的实证。既然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同属“现代社会”,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必然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将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第265页)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消灭了一般的所有制,一个资本家打倒了许多资本家;更是因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由于大工业的发展,第一,产生了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间内无限制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第二,生产力集中在少数资本者手里,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变成无产者,资产者的财富越增加,无产者的境遇就悲惨和难以忍受;第三,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至经常引起极其剧烈的震荡。只有这时废除私有制才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转引自周新城文章)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否定的根本内容就是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至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过是为了使我国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罢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总要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所有制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又是过渡的、暂时的,那种认为,“所有制形式只是手段”,企图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根本是在大着马克思的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

 

  再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应该也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发展规律。不管资本主义生产怎样冷酷无情、惨无人道,“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但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第253、256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像呼唤魔怪一样呼唤出生产力,必然有它历史的特点和优点。比如,商品经济或曰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既然产生在原始共同体解体的尽头,必然既往的阶级社会也都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既然既往的阶级社会里也有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那么,商品经济的规律也就随着商品经济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曰市场经济则将这种商品经济的属性,发展到了极致,一切都是买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座右铭。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造的“商品生产经营理论”“资本经营理论”,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形成的现代企业产权明晰的理念、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商品经营理念、高度重视商品销售重要性的理念、企业全方位竞争的理念、立体化资本增殖的理念、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规模经营的理念和创新经营的理念,都是值得社会主义生产学习和借鉴的。因此,“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 第285页)

 

  又再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告诉我们,劳动阶级才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资本主义不合天理的地方,就是创造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阶级,却不能拥有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不创造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阶级,却拥有一切。社会主义天然合理之处,就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为劳动者所创造,也为劳动者所共有、所共享。因此,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有共享。

 

  最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揭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各产业之间客观需要按比例进行生产,客观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因此,我们应该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的论述中,找出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东西;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探求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依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揭示的发达商品生产社会的宏观经济形态一般的结构,既由商品流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生产关系、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各生产部门的社会分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总资本一般的结构,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构成结构。其中,不同经济层面相互之间,各层面内部的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辩证的关系,都处在运动过程中;所有这些运动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宏观经济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事实逻辑,说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并发展到公有制为基础、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并发展到以计划为主以市场为辅为运行机制、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的社会化大生产。

 

  显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仍然是一个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或公有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或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社会化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个否定实质暗含了这样的命题: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生产力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必须比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得更快、更好。因此,无论是在生产力落后情况下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家,还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情况下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家,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人民民主的工具,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自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高级到更高级的发展过程。

 

  其次,以公有制为主体或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产’是指生产资料,这个‘共’是指共同占有。共产主义就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周新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因此,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或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和其它有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只有逐步消灭私有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才是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全面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建立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人民民主的工具,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中高级阶段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再次,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依归。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人民的主体,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是以劳动者为核心。在我国,人民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政治的概念,毛泽东当年曾经指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爱国的知识分子、爱国的资本家和其他爱国的人士,这些人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些人,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下面,都属于人民范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依照毛泽东讲话的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主体就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其中还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爱国人士。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为人民所创造,社会生产资料主要为劳动者所共有,因而人民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必然要为人民所共有和共享。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化大生产。

 

  最后,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发展到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市场无非是社会生产力的力量能够到达的边界和范围,通过交换使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并实现社会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往复。计划无非是借助国家的力量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再迂回被表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毋庸讳言,既往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运行机制也经历了以计划为主到现在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转变。这种转变前后似乎有着重大区别甚至根本对立,但是,究其实质,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致又有基本区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制度,这里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制度。江泽民对此曾经有过比较透彻的说明:“主要特征应该有这样几个: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成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 第203页)江泽民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既比较清楚地说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又基本说清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经济运行机制中取得了主导地位,而计划则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这是由经济调控的工具——比如经济大数据计算不能满足需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中高级阶段,尤其是经济调控的工具成熟起来,经济运行的机制必然发展到以计划为主以市场为辅的阶段。这种发展,实际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有计划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支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

 

  因此,概括起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或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市场为主发展到以计划为主为运行机制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矛盾运动。

 

  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及其运动

 

  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探求,必须首先分析其各因素及各方面的内部矛盾,然后依据马克思建立的社会生产方式分析框架,庶几方有可能探求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一)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各因素及关系的粗浅分析

 

  1、关于所有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其它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所有制关系必然表现为公有制、个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外资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总起来讲,就是公有资本所有制与私有资本两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总体上是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是,所有制与所有制之间、所有制内部之间,都是有矛盾的。这些矛盾,需要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加以解决。

 

  第一,公有资本所有制内部的矛盾。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基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果市场以公有资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供给商品为主,那么市场主体就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种市场起着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主要作用;因为所有制的本质是生产所有权关系,生产中的人是他在这种生产关系的人格化,只有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人们或阶级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占统治地位,才能对企业的生产收益分配拥有决策权、主动权。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所谓公有制为主体,我的理解,就是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控制和支配的能力。公有制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就是能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民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公有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就是对自然垄断的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实行绝对控制;公有制对国民经济的支配,就是在国民经济的总量上要居于支配地位。

 

  我国公有资本所有制,经过几十年来的积累和发展,从绝对量来看有了显著的发展。据国资委主任肖亚庆透露,我国经营性资产达到了155亿元之巨,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从公有资本的相对量来说,情况就很不乐观了。据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何干强先生掌握的有关资料披露:“2007年末,国家资本占33.4%,集体资本占3.0%,法人资本占25.5%,个人资本占22.9%,港澳台资本占6.1%,外商资本占9.1%。此后,国家统计局没有按企业实收资本统计的所有制结构。”(何干强:《振兴公有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现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公有资本所有制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中已经被严重削弱了,必须大力发展公有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国有和集体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劳动者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在公有资本所有制内部,存在国有产权、国家控股的混合产权和集体产权的所有制。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垄断国企与中小国企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些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不要表现在市场竞争上,是个别对个别的关系,因而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矛盾,不是公有资本所有制的主要矛盾。公有资本内部的主要矛盾,只能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公有制企业与其公有资本全民所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是:公有制企业是全民所有,但又为少数或部分“全民”即劳动者经营管理生产,公有制企业创造的价值还必须在市场上实现,因而号称全民所有的公有制企业还基本上是“观念上”“理论上”的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的公有制企业顷刻便发生了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少数或部分劳动者所使用的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对立。但是,这种对立,不是对抗性的;这种对立,可以用列宁的名言概括:“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

 

  第二,私有资本所有制内部的矛盾。在私有资本所有制内部,存在个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外资所有制。这些私有资本所有制,是与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应该也必须发展的。个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外资所有制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私有制企业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恩格斯概括的:“个别工厂中的社会化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第442页)

 

  第三,公有资本所有制与私有资本所有制的矛盾。公有资本所有制和私有资本所有制,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都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因而它们都是需要发展的。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对私有制历史的否定,它们之间是有严重冲突的。上述何干强先生引述的数据表明,公有制与私有制不仅是市场竞争的矛盾,而且更是不同的生产关系的竞争。因此,公有资本所有制与私有资本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内部是主要矛盾。

 

  2、关于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作为人民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不仅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而且获得了经济上的解放。劳动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主要标志,就是生产资料公有产权的拥有者。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本来就复杂。在全民所有制内的劳动者,由于其产权属于全体人民,劳动者的利益与所有制的权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个人与集体(具体的企业)、劳动者(部分)与所有者(全部)之间的矛盾;在集体所有制内部的劳动者,由于其产权属于集体内劳动者,劳动者的利益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也是基本一致的,但也存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个体劳动者,由于其产权属于自己,这是劳动者与产权的有机结合,但这是一般社会的生产方式,因而存在个体劳动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动者,由于产权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属于雇佣劳动力,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有利害冲突的,但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公有制处于主导地位,劳动者必然也随之处于社会主人公地位。那些雇佣劳动者,虽然受到资本家的剥削,但由于有着人民政权,自然也基本享受着社会主人翁的待遇。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者与管理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但是,社会主义条件不是确定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所有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何干强先生根据公布的资料,认为现阶段“公有制企业的从业人员”“只占”总从业人员的“25.5%”了。(何干强:《振兴公有制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与劳动者是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很不相称了,这一状况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

 

  3、关于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也就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机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市场与计划,是一对矛盾。因此,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计划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之所以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能够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之所以要发挥政府计划对宏观经济的调空作用,是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实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总量平衡、防止恶性竞争产生垄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等等方面就需要伸出政府这只有力的手。在社会化大生产内部,社会生产与生产流通是一对矛盾。显然,社会生产决定市场流通,市场流通对社会市场有反作用,因而,在社会生产与生产流通的关系上,要坚持“社会生产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正如何干强先生所指出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应当把调节所有制结构,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促进适应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消除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从而保证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促进宏观经济多快好省的稳定运行。”(同上)

 

  4、关于生产力。对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内部的矛盾,前一篇文章已经做了分析,这里不再重复。总的一句话,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和最能动的因素。因此,只有发挥劳动者,尤其是劳动者中的科技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跳跃式、超常规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矛盾刍议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它既有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又有社会主义大生产的特殊。

 

  1、关于私有资本所有制的生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着私有资本所有制。这种私有资本所有制,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私有资本所有制的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关于社会主义公有资本所有制的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由社会主义公有资本所有者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公有资本所有制的生产,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剧中人”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生产力是公有制基础上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也是公有制基础上社会化了的,运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了:市场虽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上却有看得见的手起着对市场的矫正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中,社会生产对市场流通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生产力背后的“人”是生产的主人,生产资料背后的“人”是生产的主人,运行机制背后的“人”在生产中有了部分主人的权力。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劳动者利益根本一致的生产,它们之间,“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

 

  但是,这只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当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一来到市场,就会像资本家一样组织生产,就会发生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故事。只不过资本主义生产产生的是剩余价值、分配的是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生产产生的是利润、分配的是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殖自己的资本,而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会造成企业的增殖、减值甚至破产;社会主义的生产,也会造成公有制企业的增值、减值,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破产的事情;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社会化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剧烈对立,必然发生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的生产,由于社会化的生产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根本一致,再加上政府调控手段的作用,一般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然而,正像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也会发生企业倒闭、破产。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倒闭、破产,砸伤的不仅是倒闭、破产的公有制企业,砸伤的还是社会主义全民公有的产权;砸伤的不仅是倒闭、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内的劳动者,砸伤的还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权益。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发生倒闭、破产这件事,表面看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与市场交换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主要矛盾即作为公有资本全民所有公有制企业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社会主义生产,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都已经社会化了,可是,生产力的社会化是全社会的社会化,而作为市场的主体即公有制企业还只是部分的社会化,只能委托少数或部分管理者和生产者经营管理和生产。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与公有制企业在市场上就发生了对立。这种对立,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个别公有制企业的倒闭、破产也即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因此,依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只能部分社会化的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矛盾,依旧要用列宁的名言来概括:“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

 

  五、探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现实意义

 

  探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有其社会现实意义的。

 

  首先,探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际是在探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生产力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因素的综合运动,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存在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过程。这实质上是在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恐怕还得在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后面再加上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能更为全面。而这些,正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属性,因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其次,探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际是在探求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实质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探求,实质是在探求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探求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就基本探求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因此,探求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对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具有基础意义。

 

  最后,探求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质是在探求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因为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在别的地方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探求到社会主义生产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探求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混乱,究其原因,是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了。然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不能理论逻辑,还是事实逻辑,必然具有自身特殊的社会基本矛盾。因而探求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是一件具有基础理论意义的事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决定其它矛盾的矛盾”,因此,只要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根定海神针”,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其它矛盾的揭示,就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了。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